经典诗歌

    微信综合症


    时间:2022-07-0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微信症候群

    《新周刊》杂志在2007年9月发表了《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一文,详细介绍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引用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给出的预言:除了知情权,人们还应该有不知道的权利,这种权利的价值要大得多……过多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今天,媒体和信息流比以前更加发达。人类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伴侣之一。无处不在、千变万化的新社交媒体正全方位地席卷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从依赖到焦虑

    公务员李俊(音译)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他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的时候,堵车的时候刷朋友圈,等红绿灯的时候盯着手机,分秒必争。白天,李俊几乎把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都花在了微信上;晚上还有一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等着他看。他在群里积极发起话题,引导讨论,维护微信群的活跃度;他翻阅着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发来的无穷无尽的微信,迎来了.“每天的工作都是从起床后处理‘群发信息’开始的。”这是微信团队《微信生活白皮书》描述的一个典型微信用户的行为习惯。李俊说:“我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拿起手机,生怕错过群里的新闻。以前半小时看一次,现在几分钟就看一次。甚至上厕所不带手机,我都觉得自己患上了微信依赖症。”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家德认为,人们的社交圈是一个分层结构,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圈是由强关系组成的紧密圈,外圈是反映弱关系的一般圈。对于微信群来说,因为不见面、不认识的人可以组成一个群,这可能会让外圈的交流冲淡内圈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更多了,但关系却变弱了”。微信加了几十个群,通讯录列表有几百人。每天看朋友圈更新状态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有人说,“一个小时不看微信,感觉错过了几个世纪。”不过,这位70后企业负责人黄女士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我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回想起来,根本没记住几个真正有用的。”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很多人感到焦虑。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你看朋友的时间越多,你在现实生活中做事的时间就越少,你和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大减少。“我注意到有一些人基本不刷朋友圈。他们往往对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吴峰表示,社交软件的流行恰恰说明人们的心理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人们忙着赚钱,忙着生活,但内心对交流和关注的渴望等情感需求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工作和休息没有界限。

    2015年5月,白领胡宗芳所在的一家设计公司发布了一个荒唐的通知,要求每个员工在一个月内动员家人朋友关注公司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每个员工至少要“发展”30人,没有上限。各部门的完成情况应纳入季度考核指标。“我们的业务非常专业。我引起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注意。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感兴趣。”胡宗方说,他只能告诉亲朋好友:“只要坚持到我考核结束再取消关注就行了。”“我们不仅要关注微信官方账号,有时还要为领导讲话赚取阅读量。"胡宗芳的同事吕霄说,公司领导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微信,内容是"这是某集团领导的讲话,请认真学习"。之后,几乎所有员工都会立即转发。”其实我们也没看完,都转了,意思是告诉领导‘我看了’”。这是我的生活圈。为什么领导可以强制考核,强制转发?有依据吗?”胡宗方很是不解。

    排队“赞”

    看来能成为上级的下级微信好友也成为了新的官方肯定。上海某事业单位公务员李莉注意到,在官员的微信朋友圈里,“大部分同行都喜欢”。如果上级表扬下级,相当于口头表扬。“如果是领导转发,下属默默表扬。甚至,有些单位领导是有派系之分的,他们会根据“谁被表扬了”来判断自己是否“站对了队”。吴予希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在她的公司里,“谁夸你就站在哪一边。如果给了‘对面’领导表扬,那就是站错队了,以后会很难过。"

    朋友圈还有个“潜规则”,——“晒”加班。用吴宇轩的话来说,朋友圈的一大功能就是“加班一定要让领导看到,看起来很努力”。这似乎是一个流行的“秘密”。为了多加班

    可信,不少人甚至总结出专门的“朋友圈晒加班秘籍”,例如“旁敲侧击法”:“下班回家的路上看手机,才发现了老婆的未接来电。老婆,对不起,刚刚加班没听到电话。”还有“草船借箭法”:不一定直接晒自己在加班,可以晒晒一起加班的同事,配图的文字里,一定要写上正在吃苦耐劳的也包括自己。这样,既让加班的同事们更喜欢这条朋友圈内容,也能巧妙透露出自己也在加班的事实。就这样,有领导在的朋友圈,被演变成了施展“宫心计”的圈子。   新的人情负担   “稍等一下再开始,行吗?我们校长的孩子参加艺术比赛,我先帮他的孩子投个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中老师赵蕊来了这样一个开场白。为了拉票,十几年没见的老同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都成了“推送对象”,各种由母婴类产品冠名的“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而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可是,你能不投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你给我面子投了票,下次我帮你投回去”,投票成了朋友圈的人情新负担。除了投票,越来越多的品牌在营销时还会使用“朋友圈砍价”的招数,宣称只要朋友够多,不花一分钱,就能轻松把价值几千元的东西搬回家。赵蕊最近就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集赞打折”的活动,“和好多人说好话,最终也就砍下来几十元,花了那么多时间,还欠了别人的人情,真不划算”。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认为,这类活动其实是一种新衍生出的“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朋友圈“抹不开面子”的人情交际。不少帖子里都附带着商品、品牌或公众号的广告链接,只需要分享出去,就可以利用身边的人进行二次传播,用户相当于在收益很小的情况下帮厂家做了宣传。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