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如何生活比住在哪里更重要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怎样生活比在哪儿生活更重要

    在过去的10年里,我多次往返于北京和纽约之间,数次穿越太平洋。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的整个青春,它们一起剥夺了我对这座城市所能拥有的一切感情。这些感情很难单纯用喜欢或不喜欢来定义,其中夹杂着爱、感激、失落、沮丧、留恋、厌倦等许多无法言说的感情。

    另外,我的大学时光是在上海度过的。很多年前,我从南方一个小县城坐长途夜班车去上海读书。18岁的少年,出门远行,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的生活雄心勃勃。他一路上经过无数的乡镇,听到窗外不同的方言逐渐变化。我彻夜未眠。天亮前,车开进了上海,两边都是高楼和路灯。当我下车时,我呆呆地看着一座城市的灯光。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大城市。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刻我的震惊和感动。

    都市人的写照是无形而深刻的,他们不知不觉地塑造了你的喜好,甚至你的性格。北京在空间的利用上是一个极其粗放和奢侈的城市,无边无际;很多写字楼前的空地,在一些城市已经可以作为市民广场;甚至许多街道都宽得令人绝望。在北京的时候,我对这种无拘无束的呈现带来的不便很反感,直到去了香港。这个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作为北京的反义词,作为一群整洁的人。当我走在那里狭窄的街道上时,我想念北京的宽广和自由。那时候我才知道,北京已经定义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审美标准。

    纽约是世界上另一个最具独特魅力的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北京和上海的结合,既有北京对一切冷漠的粗糙和豪放,又有上海骨子里的细腻和美丽。

    在纽约去快餐店点餐,服务员会问:留还是带?意思是在这里吃或者带走。但对于大多数在美国的华人来说,这句话其实是一个需要一直面对的隐喻。你想留下还是回中国?每个人都会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题。很难选择,也没有完美的答案。它就像一个怪物,总是躲在一个角落里,盯着每一个在异乡游荡的灵魂。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留在纽约还是回国,其实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对于大多数对此感到困惑的中国人来说,可以简化为纽约生活和北京或上海生活的对比。

    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专栏作家保罗格雷厄姆有一篇散文《城市与雄心》,非常精准地描述了人与城市的关系。他说,伟大的城市总是吸引着雄心勃勃的人,有些城市成了一些崇高理想的聚集地。这样的城市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不同的信息,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去那里。例如,来自剑桥(波士顿的大学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所在地)的信息是“你需要更聪明”,而来自加州帕洛阿尔托(旧金山附近的一个小镇,斯坦福大学的所在地)的信息是“你需要更强大”。

    至于纽约,保罗格雷厄姆说,它的主要信息是“你需要赚更多的钱”。这个判断没有错,但是有点太绝对了。事实上,纽约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它可能会传输数百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会收到不同的信息。

    对我来说,来自纽约的最感人的信息是,“你要做你自己”。这个城市以一种难得的宽容和冷漠,纵容和鼓励每个人做真实的自己。在这里,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没有人禁止你不能做什么,甚至没有人关心你在做什么。这里没有年龄的概念。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还在精神奕奕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里甚至没有性别的概念。我在这里遇到的中国女孩,几乎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异常独立和坚强。这种力量不是对人大吼大叫,也不是目中无人,而是一种因为完全掌控自己命运而无所畏惧的力量。她们也可以温柔可爱,却散发着不可忽视的迷人自信。

    没人在乎你从哪里来,也没人在乎你说什么语言。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生命最舒展的状态中绽放。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这个城市才能吸引不同类型的人,让他们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的家,也是世界上最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的家。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常青藤联盟的思想领袖,世界顶尖的音乐家和画家,来自世界各国的普通人,还有游手好闲,异想天开的闲人,他们每天搭乘同一趟地铁,各自心满意足地奔向自己伟大的未来。

    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这种自由是纽约最吸引人的地方。

    中国城市呢?如果我们不那么苛刻,可以说北京上海都是伟大的城市,或者说最终都会进入伟大城市的行列。

    北京是一个不容易让人一下子喜欢上的城市。它有很多为人诟病的缺陷,喜欢它有很高的门槛。你必须适应并忍受它的不便。

    北京还有一种别样的城市。

    见的傲慢。比如说,这座城市没有便利店文化,便利店的数量屈指可数,半夜出去想买瓶水都不太容易,要知道早在10多年前,上海很多地方的便利店就已经密集到一两百米之内有三四家的程度了。     可是一旦你跨过那些门槛,就会非常喜欢北京。北京也在传递着“你可以成为你自己”的声音,尽管这声音还有些微弱,但是北京可能是最接近纽约的中国城市,说它是中国版的纽约也不为过。至少相对于别的中国城市,北京是最能够让你感受到“我不在乎你在做什么”这一类信息的地方。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接纳,但不模仿也不迎合,反而成就了它独特的气质。     上海有它的雄心,但它太努力了,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太想成为一座伟大的城市,于是它迫不及待地寻找模板,最后无非是成为更好的香港,或更好的东京。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