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晚清三位知识分子的臣服之路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徐世昌

    1886年6月11日,仲夏伊始,烈日炎炎,偌大的城市没有一丝微风。这一天,朝廷会公布进宫考试的名次。闷热的酷暑让焦虑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坐立不安。

    我苦苦等了一天,直到太阳西沉,朝廷的好消息姗姗来迟。徐世昌(1855-1939),天津本地考生,刚访客归来,在客栈门口看到圣旨:“255号徐世昌,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徐自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你风度翩翩,受宠若惊,你应该努力报效国家和家人。”与此同时,在自己房间里坐了一整天的贵州考生陈(1857-1948)也接到了一道上谕。更有甚者,他的卷子因为一个字的错误被放到了前三,还被兵部签了字。他忍不住捶胸顿足,哀叹老天不眷顾他。蒙古国黄征旗候选人荣庆(1859-1917)是最冷静的人。听到这份名单,这位先生既没有喜极而泣,也没有义愤填膺。而是悠闲地靠在枕头上,翻看历代名人字帖。

    按照清朝官方的惯例,如果不出意外,20年后,这三位“50后”学者应该可以身居要职,成为新世纪清廷的栋梁。果不其然,当年的三科状元都是金紫衣,成为朝廷的高官。但是,一进入官场,就深似海。也许他们甚至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们居然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贫穷和无助

    这三位学者都出身贫寒,没有背景。因此,他们不得不从基层做起,希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为朝廷效力,获得升迁。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按照大清的制度,每三年,翰林院的庶吉士都会被筛选一次。成绩优秀的会编辑,成绩不好的会复习。通过考试的人将被任命为各部主事或地方官。如果你失败了,对不起,那就请你继续学习,再等三年。

    徐世昌没有什么古学知识,文笔一般。自然,他不受翁同龢的影响,翁同龢当时是掌管书院的学士。徐在这清水衙门待了六年,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份外出主持地方考试的工作,甚至连做副职的机会都没有。我终于认识了天津人侍郎,许请他帮我介绍一份新工作。也是好说话,有意推荐许到南方学习。然而,大学士潘祖荫认为徐不学无术,对此职位感到尴尬,拒绝接受,并将他赶回翰林院。当时的翰林院号称“八红八黑”。“红翰林”自然指的是仕途亨通的阶层,“黑翰林”指的是仕途坎坷的官员。徐是“八黑”之一。最让许无奈的是,过了第八年,他终于可以被释放到河南了。谁曾想,在法院颁发委任书之前,母亲突然去世,徐不得不暂时放弃升职的念头,回家参加葬礼。他的厄运可以用扶摇直上来形容。

    荣庆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翰林任职后,荣庆的生活似乎没有改善。在清朝,北京官员是最简朴的。他们经常入不敷出,所以不得不借钱生活。当时,荣庆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成了北京典当行和银行的常客。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十年京官,荣庆真的很惨淡。

    最难过的当然是陈巨龙。这个人自从当了兵部的头头就麻烦不断。军部是六个部门中最差的。按照首都的习惯,首选官户二部;刑部虽贫瘠,却填补了尚义的一个空缺;工业部还有一个婚礼案和宫铃保险案,都是吉杰赢的;秘书

    残酷的现实虽然无声无息,却告诉了三人一个铁一般的道理:好书读不代表大;如果你雄心勃勃,你也必须安全着陆。十年转瞬即逝。徐世昌、陈库龙、荣庆正在走向不惑之年,仕途黄金时代渐行渐远。要么改变自己,要么继续沉沦,人生的岔路口就在眼前。

    诱惑和屈服

    面对权力的黑光,我相信很少有人能抵挡住诱惑,尤其是那些长期处于政治边缘的人。1895年前后,成为这三位“50后”职业生涯的共同转折点。

    首先,徐世昌“脱贫”。那年秋天,徐与结义兄弟袁世凯重逢。看到老大哥处境尴尬,袁世凯自然觉得难以忍受,于是邀请徐进入天津站负责参谋营。起初,徐对保住自己在翰林院的职位犹豫不决。看到编训新军的事业蒸蒸日上后,其势头迟早会壮大,晋升的机会自然会很多。徐干脆辞去编审,一心辅佐袁世凯,为他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然后坐上了北洋系的第二把交椅。

    陈在不甘心后的第二年“开始明白”了。甲午战争后,在安呆了几年的荣禄回到中央,掌管兵部。只是看重妹夫廖寿恒接替死者许庚申而进入军机,所以陈让廖向荣禄自荐。此时,身居高位的廖一改往日的态度,欣然接受当说客,在荣面前美言几句。不久,荣禄亲陈同启到天津调查驻地军民纠纷。肖战是荣自己指定的飞行员培养计划,袁世凯是荣扶持的军事将领。说白了,这次去天津办案纯粹是走个形式。路上,荣问他几岁,什么时候补缺。陈说:“我从商四十年,在部里十年。

    叙补名次第八。即每年出缺一次,亦须八年始能叙补。恐此生以冯唐老矣。”荣云:“观君骨相气色,五年内必有非常之遇。而部中补缺例须计俸,未可躁进。”吃尽官微言轻苦头的陈夔龙,自然参透荣之暗示,一路察言观色,唯唯诺诺。当检阅操练时,荣问陈:“君观新军与旧军比较何如?”陈答:“素不知兵,何能妄参末议。但观表面,旧军诚不免暮气,新军参用西法,生面独开。”荣心想:“君言是也。此人必须保全,以策后效。”其实若按兵部条例,仅新军擅杀营门外卖菜佣一条,袁世凯便可遭到严惩。但陈曲意迎合荣禄,在撰写奏稿时笔下留情,淡化过程,抹去罪证,终致此案不了了之。待此事办妥,回到兵部,排在他前面的7名竞争对手,要么病退,要么调走,要么受罚,要么弃权,于是陈叙补名次飙至第一,顺利顶补缺位。不久,荣禄更把参与北洋政务如此机要之事交予陈夔龙,将其引为心腹。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