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城墙和眺望的人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896年7月14日夜,闷热潮湿的巴黎阻挡不了法国国庆狂欢。来自农业社会的衣冠楚楚的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面对象征着工业革命成就的奥什街耀眼的灯光,对当地媒体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冷静。“没人下楼”,只是“在窗后冷眼旁观”。其实不仅仅是面对如此盛大的仪式,一天后登上埃菲尔铁塔的李鸿章也对顶级精密机器和高楼大厦心不在焉。即使是法国外长汉诺多和富尔总统举办的宴会,也只是出于国际礼仪,他坐在那里,甚至没有象征性地动一下筷子.在边沁看来,此时的李鸿章坚守和而不同的原则,言谈举止更像晚清无数守着城墙眺望的官僚。
然而,漫长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似乎并没有给李鸿章的生活带来太多不便。整个代表团成员多达36人,仆人甚至超过60人。其中,随团的三名厨师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为李鸿章烹制美味的中餐。他们带来了活鸡、大米等。而且每天早上3点起床做饭。现在他们宰杀活鸡。虽然远在千里之外,李鸿章的普通晚餐依然有15道之多。
从短短十几天的行程来看,虽然已经74岁高龄,但李鸿章在法国政坛上孜孜不倦。除了他的表情在当地媒体眼中总是显得过于矜持之外,官方的礼仪也很到位,衣着也极为得体。根据一天不同会议或不同场合的要求,换上三四套官服是很正常的。总之,除了地点不同之外,李鸿章访欧期间的吃喝拉撒工作,简直就像是国内的翻版。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信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是由于渴望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李鸿章早在1872年就与曾国藩一起发起了派遣120名中国幼童赴美留学的运动。然而,留美幼童在掌握许多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顺带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民主理念。李鸿章等人事与愿违。他还努力打造亚洲首屈一指的舰队,但这一切都随着甲午战争清军的彻底溃败而遭遇挫折。
被《马关条约》羞辱的李鸿章,当然渴望重振清军雄风,捍卫疆土。看到这里,“欧洲各国在争夺接待规格,争抢订单”。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受到了沙皇、总理或总统的最高级别接待。以李鸿章丰富的人生阅历来看,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国家政治家的“良苦用心”,要么是出于谨慎,要么是出于职责和权威。反正他一路都没有直接表态,能做的只有观察。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他们到达了工业革命的腹地,访问欧洲的时间也很长,但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繁琐的礼仪上,真正的空闲时间大概也就像在奥什街看法国国庆,或者想着给家人买点礼物。而来自日本的战争对手山县有朋,现在正在“苦心研究欧洲的军事机构和战术兵法,着眼于按照欧洲军团模式为日本建设一支军队”。
同样是在日本,有“明治宪法之父”之称的伊藤博文,有着留欧背景,与李鸿章在欧洲工业革命中的观战场面大相径庭。他是一个见证者,同时也是知识的获取者,有着深刻的直观感受和更深刻的内心理解。梁启超曾指出:“若伊优于李,则曾留学欧洲,知政之源也。”
最后,历史表明,李鸿章的良苦用心并没有结出胜利的果实。李鸿章虽然感受到了“千年不遇的巨变”,但他只是把自己封闭在北京的高墙里。即使他去了欧洲,官僚作风依然如故。不难想象,一个对官场方式心满意足的官员,如何能像山县有朋、伊藤博文那样深入工业革命现场,潜心研究。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