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朋友们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范”来源于英语范,包括牛津、朗文在内的许多英汉词典仍将其翻译为“范”,实际搭配的例子有“戏剧范”、“张帆”、“黄金范”等。“粉丝”和“粉丝”还是有区别的:“粉丝”只能待人,不能物。不能说“他是桥牌迷”或者“他是狗迷”。
当初把它翻译成“粉丝”的人,都是对灵魂的祝福,天才的一笔把复数连在一起,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单独用“粉”这个词,不仅突兀,而且没有表现出追随者蜂拥而至的那种气势。当然“粉丝”居多,只有三五个甚至三五十人。怎么能称之为粉丝呢?当然,“我是你的粉丝”是对偶像说的。你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丝”?粉,极薄极轻,积少成多,飘忽不定;丝,虽细但长,缠绕,紧贴性好,有利于管丝,管得乱。
粉丝是族群,在每一个缝隙里无孔不入,飘向四面八方,一会儿聚,一会儿来,一会儿风吹,一会儿沉。这种现象自古就有,尤其是今天。要吸引多少人才能称得上粉丝?学者和作家可以吸引数百甚至数千听众,即使他们有粉丝。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你至少要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才。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现场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应对人数众多的情况。从帕瓦罗蒂到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他们的粉丝可以轻松挤满一个体育场。1969年,纽约伍德斯塔克三天三夜的露天摇滚音乐会吸引了45万观众。另一方面,诗人的演讲也不容小觑:艾略特在明尼苏达大学演讲,听众超过13000人;弗罗斯特晚年不缺粉丝。我在爱荷华大学听他朗诵诗歌,那个听众有2000人。
与粉丝相对,是知音。粉丝是名气的锦上添花;一个知音是对寂寞雪的致敬。虽然杜甫说“古往今来,你知我知,你得我失”,但知己真的出现,肯定了自己的价值,这是令人欣慰的。事实上,如果一个知己很少,甚至延迟,一个人的信心必然会动摇。所谓知己,其实就是“未来的回声”,老年时甚至身后掌声的前进。梵高去世前一个多月,曾写信给他的妹妹维尔米娜,说他给贾赦医生画了一幅“悲伤而温和,清晰而敏捷”的画。很多人应该都是这样画的。也许一百年后会有人为之哀悼”。画家知道自己画得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知音来印证和确认,只好寄希望于百年后。”也许一百年后会有人.“语气太谦虚了。当然,103010是代代相传的杰作。后世的艺术史学家、评论家、观众和拍卖行都非常肯定这件作品。梵高生前只有两个知心朋友:弟弟西奥和评论家奥里尔。在他去世后的十年里,知音只有一个:我的嫂子,乔安娜。虽然高是他的老朋友,他自己也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但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梵高的天才。
知己出现,大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畅销小说家,母子并不和睦,但歌德早上告诉母亲,她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名扬天下。歌德的预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孤独的叔本华直到66岁才收到瓦格纳寄给他的歌剧《嘉舍医生》。附言说非常欣赏他的音乐见解。
美国文坛巨匠爱默生收到惠特曼的初版《尼伯龙根的指环》,回信说:“你自由勇敢的思想让我为你欢呼……在你的书中,我发现对题材的处理是大胆的,这令人欣慰,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启迪这种手法。我祝贺你伟大事业的开始。”惠特曼当时只有36岁,受到了评论家的抨击。
苏轼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才21岁。欧阳修看了他的《草叶集》,非常欣赏。他竟然对梅余省说:“我应该避开马路,让他出去。”
有些知心朋友直到天才去世才出现。莎翁去世7年后,生前与他同场竞技、难免被贬的本琼生写了一首长诗纪念他,肯定他是“英国的瑰宝”:“所有欧洲剧院都应向他致敬。他不是只流行一时,应该永远流传下去!”7年后,另一位伟大诗人弥尔顿在他最早的一首诗《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断言,莎士比亚的诗句堪比神谕,后来人们对他的崇敬使皇帝的陵墓相形见绌。如今,人们认为莎士比亚的伟大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当时可能还没有决定盖棺,但仍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肯定,尤其是本琼生、弥尔顿等知心朋友的推崇,才能完成“超凡入圣”的追慕。这种追封有时候要几百年才能举行。比如约翰多恩,从17世纪开始地位就褒贬不一,直到艾略特的出现,他才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这里
,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1961年,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左”派肯定的“进步”作家,也非现代派标榜的“前卫”新锐;张爱玲更沾不上什么“进步”或“前卫”,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在“主流”以外的独特成就,更要在几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兼备。真正的文学史,就是这些知音写出来的。有知音一锤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不易兼得。一位艺术家要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才能兼获这两种人。如果他的艺术太雅,他可能赢得少数知音,却难吸引芸芸粉丝;如果他的艺术偏俗,则只能吸引粉丝,恐怕难以赢得知音吧。知音多高士,具自尊,粉丝拥挤甚至尖叫的地方知音是不会去的。知音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甚至隔代低首,对碑沉吟。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