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一杯茶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杯茶引发的思考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想要改变固有观念,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事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近正好有新茶上市。不久前,我收到了朱定制的春茶,所以我把它带到办公室给同事们尝尝。几个老外看着泡茶的全过程,看着茶杯里竖立的茶芽,都发出啧啧感叹。我告诉他们,观茶,就像红酒中的清香,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我把泡好的茶端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时,他们犹豫着接过来,又闻了闻,却不敢张嘴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茶应该是茶粉和茶包。

    而我面前的这一杯水,充满了神秘而神奇的东方气息。美是美,但有点舍不得咽。

    我坚持告诉他们,绿茶追求的是新鲜。中国人喜欢在每年春天用最新鲜的茶招待朋友,所谓“老朋友新茶”。

    出于礼貌,他们喝了几口,放在一边。下班后,每个人的办公桌上仍然摆满了一杯茶。

    对我来说,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遭遇这样的挫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几个人都夸自己喜欢中国菜。我告诉他们,你们吃的中餐不是真正的中餐,是改良的美式中餐,国内根本没人吃。下次,我带你去吃真正的中国菜。

    看着他们憧憬的样子,我突然激动起来。第二天中午,我带着这些人去了一家很正宗的川菜馆,点了夫妻肉片、蒜泥白肉、水煮鱼、熟猪肉、蚂蚁爬树。

    菜上桌的时候,同事们脸上的表情也慢慢变得惊讶起来。他们小心翼翼地举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菜放进嘴里。虽然他们出于礼貌口口声声说很好吃,但他们的胃不会说谎。吃了半个小时,大部分菜还是满满的。

    我不得不考虑周到,点了左的鸡肉和芝麻牛肉。看着他们如释重负又欣喜地把这两道美式中国菜里最普通的菜一扫而空,我心里又笑又哭。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愿意接受新事物。他们夸张地说自己爱吃中国菜,韩国菜,尼泊尔菜,任何国家的菜。连用筷子都是每个人的基本功。但是,很多人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虚荣心。对他们来说,能接受的中餐只是迎合他们口味的改良美式中餐。

    去过美国的人大概都知道美国中餐是怎么回事。美国各地有4万多家中餐馆,比麦当劳、肯德基和汉堡王加起来还多。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你开车在路上,哪怕是在最冷清、最偏僻的角落,都能看到像灯塔一样顽强地矗立在路边的中餐馆。这些中餐馆大多是由中国移民经营的小型家庭餐馆。我在地图里搜索中餐厅,结果数不胜数。

    这些中国餐馆中最有名的菜是我上面提到的左唐宗鸡。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的。它的真名是左宗棠鸡,意思是“左将军的鸡”。左将军是清朝的左将军,这道菜是用大块去皮的鸡肉裹上面粉,油炸后浇上浓浓的糖醋酱。吃起来又酸又甜,吃起来有点像咕咕肉。另外还有芝麻鸡和陈皮鸡,味道都差不多。

    美国中餐中最常见的配菜是西兰花,肉通常是鸡肉和牛肉,从而诞生了另外两种美国中餐:西兰花炒牛肉和西兰花炸鸡。这里用“炒菜”有点不合适,因为所谓的炒菜无非就是把肉炒熟,浇点汤。至于西兰花,它遵循美国人的习惯,几乎是生的。

    除此之外,还有鸡肉、牛肉、虾等几种蔬菜,但无非是青椒、豌豆、蘑菇。所有这些菜尝起来都差不多。

    美国人不怎么吃猪肉,所以中餐馆几乎没有猪肉。然而,一些中国餐馆提供叉烧,这当然与中国叉烧的味道完全不同。

    另一道名菜芙蓉蛋,就是把鸡蛋和蔬菜混合在一起炒。根据顾客的口味,会加入牛肉、鸡肉或虾,还会加入一种不知道怎么做的浓酱蘸着吃。这道菜的味道因餐馆而异。主要区别在于酱料。一些餐馆做的酱味道很好。虽然吃起来怪怪的,但是很好吃。

    还有淀粉很多的黏蛋花汤,酸辣汤也很常见。

    美国人吃过中餐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结账的时候,店员会给大家一个招牌蛋糕,是用鸡蛋和面粉做的,吃起来有点像蛋卷。打开后,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一面写着励志的“心灵鸡汤”和幸运数字,另一面写着中文单词和英文解释。没有人知道在中国并不存在的招牌蛋糕是如何起源于美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几十年前想出这个主意的人是个天才,因为这一招对早期美国中餐的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小中餐馆互不相干,但每一家看起来都很像,就像连锁餐馆一样,而且几乎都是一样的。

    店面、一样风格的灯箱招牌和重复率极高的店名。     菜单也都长得很像。     甚至连外卖盒都几乎一模一样,在美剧里经常能看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几万家中餐馆就是美国版的沙县小吃——定位低端,价格低廉,开店极多,风格统一,并且都在唱着一首忠诚的赞歌。     接受度颇高的美式沙县小吃是快餐,并非中国美食的正统。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在美国的接受度却不高。不过,看到同事们留下的、几乎没动过的竹叶青,我也不会觉得失望。众口难调是普遍现象,更何况是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真正有特色的无一不是个性的,但凡奢侈的都是需要时间的,例如一年只有一次的新茶。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