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带着尊严离�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尊贵地离席

    放弃急救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口头说法。正式的书面名称是“安宁缓和医疗”,其实施依据是2000年台湾省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的《安宁缓和医疗条例》。该条例将“安宁缓和医疗”定义为“以减轻或缓解临终病人的痛苦为目的的缓和和支持性医疗护理或无心肺复苏术”这个解释,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急救,让他自然无痛的离开。

    “安宁缓和医疗”挑战根深蒂固的将医疗技术穷尽到最后一秒的传统医学思维。

    在此之前,台湾省相关医疗条例规定:“医院、诊所遇有危重病人,应立即依其设备进行治疗或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不得无故延误。”拯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危重病人”有男有女有小孩,医院应该早就收治了。但是,如果这个“危重病人”是绝症或病危老人,那么所谓的“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不得无故拖延”就变得非常可怕:医疗法规定必须由医生治疗,从未讨论过医疗问题、不愿意让亲人去的家属也主张必须治疗,于是地狱出现了。用于急救的“心肺复苏术”包括:气管插管、体外心脏按压、紧急药物注射、心脏休克、人工调频、人工呼吸或其他对生命垂危或无生命迹象的病人的抢救动作。

    要不要给95岁的肺炎父亲做“气管切开术”,感谢他的养育之恩?你要用癌症末期的腹水来震撼你母亲的心,来报答她40年来为你洗衣做饭吗?想象你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引路天使或者阿弥陀佛或者神仙列车就在眼前。我的仙女奏乐起舞欢迎你,却被医生和她的孩子送来的急救追逐令抓住。她患有气管切开术或插管,以及心源性休克。她的肋骨断了,皮肤烧伤了,血也喷了出来。她还能活一周或一个月。这额外的时间并不能让一个晚期病人恢复活力,反而会浪费医疗资源,让病人痛苦,事后让他的家人不安。意义何在?孝顺在哪里?人性在哪里?

    虽然“安宁缓和医疗”在台湾省推广已有近20年,正式获批也有12年,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会在没什么事的时候主动去思考“老、病、死”的问题,更不会理性地想象自己的病情,与家人倾诉,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和准备。据统计,超过一半的癌症晚期患者没有被告知自己的病情,换句话说,这些患者不仅从未与家人谈论过自己的死亡或死亡。于是,事情到了尾声,家属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于是陷入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平和、不救、等死、放弃、自生自灭、抛弃、不孝”的“平和、放松”的非理性隐喻中,以至于做出了一个极度非理性但又充分照顾到自己感受的决定:尽一切努力进行急救!

    黄圣健博士的《生死谜藏》写道:“台湾省省每年约有15.5万人死亡,但只有7000或8000名临终病人接受临终关怀,能‘有尊严地行走’。其余死者,生前皆受过度医疗之苦,无善终。”

    孩子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却过不去“丢下父母等死”的心理痛苦,过不去被家族长辈称为“不孝”的终身阴影。如果医院有急救片让家属一起看,或者让家属躺在床上模拟,可能会让他们瞬间清醒,要知道叔叔阿姨舅舅的批评都是无关紧要的,承受“不得好死”痛苦的却是他们年迈的父母。当孩子生病时,父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舒服;父母有危险。为什么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父母舒服?关键时刻,是应该替父母做好决定,还是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还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做出他们想要的决定?

    103010的作者胡尔文努兰博士提到一位92岁的老奶奶,因摔倒被疗养院送往医院。努兰发现她患有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建议做手术。她拒绝了,“活得够久吧,年轻人。”他试图说服她做手术,否则等于宣布她死亡,老奶奶基于对他的信任同意了。但手术后,当她完全清醒时,“她利用每一分钟来责备地瞪着我。两天后拔管能说话的时候,她开始不浪费任何时间让我知道我做了手术,而不是如她所愿让她死去。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多么下流的笑话。我认为我以实际行动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毕竟她活下来了。但她对此事有异议,不厌其烦地让我知道,我没有告诉她手术后的困难现象,就等于背叛了她。”出院两周后,外婆中风,一天内就去世了。作者坦诚而真诚地反思了这件事:“我解开了谜题,却在更大的——关爱病人的战役中败下阵来。"

    难怪,英国一位老太太在胸前纹了“不要急救”。她亲眼目睹了老伴晚年无法生存、走向死亡的悲惨境遇,用如此极端却又清晰的方式向医护人员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所以,活着的时候,请拨开禁忌之幕,明确地告诉家人,在那危急存亡的时刻,你是希望医生穷尽一切医疗手段对你“急救”,还是预先立下意愿书,接受“安宁缓和医疗”,让缓解痛苦的照顾护送你回归自然的脉动,依随各器官的退休时辰,一盏又一盏地熄灯,带着满怀的温暖合上双眼,生者与逝者两相平安。     植根在一般人内心深处的那株恐惧树,使我们对死亡抱持投射式的非理性态度。我们若要移民去他国,阳台上的盆景,若有邻人需要,应会慷慨地赠送,甚至觉得那花树有人照顾、继续生长是很好的事。我们的灵魂要离开独木舟,去天国或佛国,舟上的木块、螺丝钉若还能用,送给他人修缮他们的独木舟,是善举,有何不好?“器官”若是像珠宝一样可以留给家人“以待不时之需”,那么存放于“器官银行”(如果有的话)做定存,也是可以的——当然,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孙需要用到这珠宝心脏、玛瑙肾脏。既然家人用不上,走时,送给芸芸众生之中的有缘人,不亦乐乎?这种“天作之合”,何等高贵,何等美丽。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