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围观能改变什么?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围观能改变什么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迷茫的家伙,以为一个人就能改变一些事情。只有杀了他,你才能让他相信他错了。这就是民主斗争。”这就是电影《生死狙击》中坏美国参议员所相信的“厚黑学”。这种哲学当然是可怕的,所以由马克沃尔伯格扮演的主角一气之下就死在了他的巢穴里。当然,这是一种英雄式的冒险,大多数情况下,对普通人来说根本行不通。

    或许应该选择一种更温和更理性的方式,大家聚在一起,面无表情,形成一种集体沉默的围观力量,迫使施压者改变立场,选择退让。这当然是好事,如果真的管用的话。比如当年印度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就着实让大英帝国的殖民警察头疼。甘地甚至在1938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德国犹太人应该集体自杀,这将引起全世界和德国人民对希特勒纳粹暴行的关注。”这是一种同情和奉献。在甘地看来,死亡的唯一区别在于一个人是有尊严地自杀,还是毫无人性地死在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前者比后者更能引起人类的同情。我认为甘地高估了人类的同情心。至少在纳粹头目艾希曼看来,杀害600万犹太人的滔天罪行的责任不需要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艾希曼认为自己只是系统的一部分,他选择无条件接受指令,这样个人就不用承担法律和道德上的惩罚。甘地的慈悲和殉难,在艾希曼等人面前是可笑的。

    反正在围观和暴力之间,我还是会选择前者。至少看意味着不用付出昂贵的代价。在很多场合,我们会习惯性地扮演旁观者的角色,面无表情,或者心里带着一点期待,对即将到来的众多可能性充满幻想和热情。长期关注某市城管的新闻。这个城市的很多负面新闻都是因为城管和商贩的摩擦造成的。在很多新闻图片中,无一例外的会看到黑压压的围观人群。他们被一两个穿制服的工人或执法面包车围着,中间有一两个摊贩盘腿坐在地上,满腹委屈和怨恨。我很奇怪,在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件背后,结局却惊人的相似:群众义愤填膺,但新闻报道后立刻风轻云淡,不留痕迹,人们的热情很快就会被另一个新鲜的事件所吸引,扮演新的看客。但是很少有人持续跟踪关注这件事,总结经验教训,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所以,即使这种情况再发生一百次、一千次,城管依然在野蛮执法,小贩依然在秩序混乱,看客依然在兴高采烈,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会改变。这种围观可能更能满足围观者本身的好奇心,不会让“围观”的本质发生化学变化。当围观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围观的行为本身就值得怀疑。

    如果围观者只是在人群中增加一个看客,围观者能改变什么?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