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节俭和贪官的厚颜无耻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有一天,在宫里吃饭,宋徽宗突然拿出几个玉壶和灯说:“我想用这个,但又怕别人说太奢侈。”
皇帝迫于压力,全蔡襄靖赶紧帮忙解围:“陛下应享天下供品,区区玉算什么?”
宋徽宗原本是一个渴望奢华的人。听到这里,他失去了控制。后来,他想出了石化帮,最后他死了,被囚禁在外国。明朝的余对此事评论说:“蔡京的话不是抑君之恶,而是抑君之善,罪不可罚。”但他也分析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至少在北宋末年之前,皇宫里很少有人用玉吃饭,这至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现在任何一个有钱人家都用玉杯象牙筷,习以为常,物质资源有限。继续这么奢侈下去很让人担心。
事实上,这件事完全可以理解为宋徽宗假扮的。好吧,皇帝,既想过好日子又怕被人说,只好装得彬彬有礼。
什么是玉壶和玉灯?早在唐代,宫中就有自热杯,可以自动加热。《唐书》曰:“内库有酒杯,薄如纸,有蓝纹,杯脚有金线,名曰‘自温杯’。”唐玄宗让他往杯子里倒酒。“热得跟熬汤一样”。这个物体比现在的电热水壶更厉害,酒倒进去就冒蒸汽。上面有汉字,所以很可能不是贡品。不知道是哪个能工巧匠发明的。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奢侈。
有什么真正节俭的事情吗?是的,通常是开国皇帝,知道江山来之不易,所以同情人民力量。这种节俭持续一代,二代不坚持,往往会亡国。如果你能坚持两三代,也许你会有一个繁荣的时代,比如李世民。
李世民生病时需要补药,我不知道是谁给他出的馊主意。他必须吃“无脂羊”。做肥羊,无脂,这个很难。负责此事的广陆抓住一个盲人,去请教服务员郝先生。郝储君道:“皇上有好生之德,当然不会做这种事。”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郝说,他必须先找到五十只肥羊,在羊面前一只一只地把它们宰了。后面的羊害怕了,肥肉会渗进肉里。最后一个,肯定要被吓疯的,是一只极其肥胖却没有脂肪的肥羊。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郝储君编的。无论如何,李世民知道后,他认为这太残忍和浪费,他永远不能这样做。“这是一张支票”。这是节俭吗?
到了唐玄宗时,国力强盛,从简朴到奢侈的东西很多。除了自热杯,还有很多讲座,比如用牙盘吃饭,也叫看菜。这是什么?就是把美味的水果、蔬菜或者零食放在精雕细刻的食盘(牙盘)上,端上桌。一般不吃,只尝一尝,主要是为了好看。即使在腐败的皇帝杨迪的时代,这是皇家宴会的规则,即九盘服务,所以它也被称为九盘。在唐玄宗的时候,规矩还是九盘,但是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开了一个吉祥禁园,看渭河水运。负责水运的官员魏健实际上给了皇帝一百盘牙齿食物,大大超出了标准。从此以后,达官贵人的宴席上充斥着看菜,成了炫耀和逢迎的东西,消耗了很多人的金钱和奶油。
宋代流行喝团茶,也就是茶饼之类的。福建产好茶,丁伟宋朝在福建做转运使时,向皇帝进贡好团茶,但不多,也就是一年四十饼。在宋仁宗时期,贡品是给小团体的,质量比大团体好很多,当然也更贵。在宋神宗时期,这甚至更不可思议。发展成贡品“密云龙”,价格甚至比一小群还高,简直是劳民伤财。宋哲宗初年,慈禧太后为此事立下遗嘱:“告诉福建的官员,今后不准再造‘密云龙’,也不要团茶。挑好茶吃就行了。叫什么名字?”即使及时刹车。如果皇上和太后知道现在茶叶卖到几万元一斤,会是什么感受?
皇室里有人在看,所以一举一动都要以身作则,想奢靡的时候总是忌讳。一般的仆人是不同的。那些官员,表面上堂堂正正,私底下疯狂奢侈,甚至比奢侈的皇帝还不如。
比如唐太宗手下有个叫侯的人,也是小说中瓦岗寨的英雄,人称“小白猿”。真正的侯,长期在投资出谋划策,后居凌烟阁,但最终因与太子谋反而被杀。风光的侯,因为贪污被弹劾,谋反后被抄家,在他家里发现了两个绝色美女。唐太宗很好奇,问:“侯季峻是怎么把你们两个养大的?”两个女孩回答:“我们从来不吃东西,只喝人奶,所以才能长成这样。”
把人奶当饭吃并不稀奇。金武帝司马燕的女婿王畿在蒸猪肉时,把人奶而不是水放在蒸锅里。司马燕的叔叔王锴更过分,让这个小妓女吹笛子。如果她稍有走调,就会立刻被打死。让美女劝你喝,客人不喝全杀了。也难怪苏轼评价说,“武帝时有,但贵族敢为,知晋室之乱,已久矣。”
奢靡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贪官,讲究享受,但也贪财,这是唐初的典型。严圣奇喜欢吃东西
牛肉,他去江南巡查,所过州县,烹宰极多。这也就罢了,他还要钱,事情无论大小,只要给钱就能办。于是,其所到之处,“金银为之踊贵”。于是乎,严升期被老百姓送了个外号,叫“金牛御史”。
想一想,疯狂乱造的贪官污吏究竟是什么心理呢?可能是因为皇帝为了子孙相继坐享天下富贵,好歹还要考虑一下长治久安,而官员任期有限,必须自己想办法,才能得到更多享受吧。明朝的江盈科说了个段子:楚有一人为令,因为贪污罢官,回到家中,吃好的穿好的,歌童舞姬,“受享似王者”。有一天他喝醉了说:“我要是没主意,听孔夫子的话,今天就会没饭吃,怎么能有这样的生活?”
也许,这就是大多数贪官奢靡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