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印象主义
时间:2022-07-0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晚年的胡适真是老小孩。有人去看他。交谈中,他引用了古人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他回应道:“‘为天地立心’是什么意思?能解释清楚吗?以后不要说没有意义的话。
我想象着他说这些话时的表情,一张孩子气的脸,还有点不耐烦。一个终生不知悔改的实证主义者最讨厌含糊不清。
当我想到我自己的时候,我经常感到很困惑。比如我读到古代名句“道生一,一生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我不禁很困惑:这里的一、二、三后面的量词和量词后面的名词是什么?如理学大师朱讨论先理性还是先愤怒:“本书无先后,但欲推其已者,需先说其理性。但理非彼物,即存在于气中,无气则理,无处挂。”看完这样的话,我会想:朱伯道,你能定义一下什么是“理”和“气”吗?
实证主义精神大概是中国文化中最无根的传统之一。都说中国人崇尚“意境之美”,不屑于西方人把鼻子画成鼻子,眼睛画成眼睛的透视观。还说中国人擅长“整体论”的观点,鄙视“治头疼医脚疼医脚”的认识论。所以,在意境美和整体论的启发下,中国的一切知识往往被制成文学。伦理、政治、哲学就不提了,连医学也一样。“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修辞真的很工整,意境真的很美。然而,这种语义模糊、逻辑不明、立论隐晦的“印象主义”在当今中国知识界仍然十分流行。
证据是什么?论证无非是一种审议,就是多问一些“这个怎么说”和“怎么看”的问题。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讲逻辑,讲论据。在一个强调意境的文化里追求逻辑和论证是很烦的,主要是破坏气氛。人家在那跳舞,你咳嗽说,这个,这个,你裤子拉链没拉紧。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逻辑和论据不能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但有逻辑和论据总比没有好。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我最喜欢胡适和顾准,因为在一个几千年来陶醉于意境之美的文化中,他们一个讲实证主义精神,一个讲经验主义,不显实力,不耍花招,爱上了“这怎么说”“这怎么看”这样简单的思维方式。当然,他们也很孤独。
今天的知识界更好吗?我环顾四周,一堆人在玩前现代,另一堆人在玩后现代,中间一望无际的空地依然人迹罕至,一片荒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