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文化不是味精


    时间:2022-06-3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文化不是味精

    “文化”这个词用得越来越频繁,现在已经和味精差不多了。什么都说是文化。我觉得这挺不合适的。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味精。它有非常真实的内涵。

    在我看来,文化是一种关系。你和我,你和他,班级对班级,学校对学校,甚至团体对团体,国家对国家,是什么关系?是“文”还是“武”?中国文化的“文化”已经固定很久了,非常简单明了。是为“物华”提出的。周公做了一个取乐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散文”。为什么要这么做?周初建立政权时,自身力量较小,又面临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武”事,周公为了安定天下而“行礼”。也就是说,告诉大家放弃“武侠”的关系,认同“文艺学”的关系。

    什么是“武”?只要我有天大的实力和实力,还有你的资源,我就去抢。这就是“武”。

    在“文学”的关系中,资源就是这样分配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所拥有。谁的力量最大,谁就能把它全部拿走。

    那么什么是“化学”呢?是“融于血液,付诸实践”。“融化在血液中”是指它不是血液中固有的东西。“文”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养成的规律。“落实在行动上”指的是一举一动,包括你脑子里是怎么想事情的。所有的细节和动作都以“字面”的方式处理,这就是“转化”。

    春秋末期,孔子经常说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他感到不安。为什么?因为孔子时代,社会又开始逐渐军事化,到了战国时期,完全“军事化”。孔子再次提到周公,是因为正是周公制定了“文”的制度。

    当我们翻阅历史年表时,经常会看到像文帝、文宗这样的谥号。在中国传统中,“文”高于“武”,所以皇帝生前无论做了多少“武”的事,还是想给他谥号文而不是武。唐太宗临死前告诉无忌:我死后,你给我的号应该是“文”而不是“武”。为什么?唐太宗的“武功”很了不起,初唐的统一基本靠他的“武功”,但他还是要一个“文”。由此可见,“文”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

    “文”是一种“礼”的关系,“武”则是我们的动物性。从动物的角度来看,生命之初是一种动物,而动物世界是一个武侠世界,所以人性是恶的。但我们是人,因为我们发明了“文”来约束我们的兽性。

    人发明的一切都必然会被异化,这种异化会影响到我们。自从周公行了礼,玩了乐,中国文化的“文化”几经异化,导致前人怀疑文化有问题。其实他们现在否认的是文化异化,比如“吃人”的礼教。异化到一定程度,人就受不了了,肯定会反抗。所以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是被异化的部分需要一直反思和监控,但是对于文化本身来说,是不容质疑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