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心理与饮食文化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人有一张嘴,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说话,一个是吃饭。没话说,无所谓;但是不吃不喝就会死。所以嘴的功能主要是吃东西。每个人都会吃,但是吃的有礼貌和吃的形状邪恶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表现的是一种饮食文化,来源于修养;后者表现出一种吃的心理,这种心理来源于本能。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而饮食的精神,是各种饮食文化和饮食心理的混合体,表现在我们中国人能吃、会吃、善吃、敢吃,并且非常用心地思考,想出了五千年来千奇百怪的饮食方式。
例如:
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待之。有一道菜叫茄子。村里常年吃茄子的老婆婆说:“别忽悠我。茄子就是这种味道出来的。我们不需要种粮食,只要茄子。”
他们告诉她,那真的是茄子。她又尝了一口,果然有茄子的味道。然后她征求意见。凤姐道:“也不难。你剥刚下来的茄子。只需将肉清洗干净,切成碎指甲,用鸡油炸一下,再用腊鸡、香菇、五香豆腐干、各种颜色的干果切成指甲。用鸡汤煨一下,晾干。取麻油,与坏油混合,放入磁力罐中。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和炒鸡籽拌着吃。”
刘奶奶摇摇头,吐吐舌头,道:“我的佛!我得倒一打鸡来配他。好奇怪的味道!”
就一个茄子,这么大的精力和功夫,不得不被中国人对食物的精致品味所折服。
于是,每当我读到《红楼梦》里的吃喝,看到古今一些美食家写的令人垂涎三尺的文章:如何做满汉全席,如何吃出完美的补品,如何品尝羊肉酒,如何品尝八大菜系……我常常不怀好意地猜测,这些美食家是吃饱了才想到这些东西,还是饿了才产生创作欲望?如果我是反派,我更有可能属于后者。我们尊敬的曹雪芹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住在北京西山,那里“黄花蒿全径老迈朴实无华,全家常赊粥赊酒”,“有时不从”。《石头记》里的荷叶汤、蟹宴、烤鸽子蛋,他怎么能不主打精神大餐呢?
看来外国人也像中国人一样饿得等不及吃饭,又不是我们要上十道、八道菜,还要把客人噎死。最近经常看到一些去过外国的人的文章,介绍外国人如何招待我们的同胞。一个汤,两个菜,刀叉,菜等。都是努力换来的,但物质并不丰富。然后,甜食上桌,“再见”完毕。所以我们在嘲笑外国人小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奢侈。
如果说外国人的宴席是精神性的,那么我们中国人的宴席就是百分之百的物质化。从天空到地面,从河流到海洋,各种各样的水和陆地,它们一个接一个地进来,这意味着它们永远不会停止进食,直到山穷水尽。
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如果仅仅表现在“贪”字上,还是可以理解为物质极度匮乏,精神极度低下的结果。如果从人们对吃的迂回、古怪、不择手段的虐恋的角度来看,那就是除了“贪婪”之外,还应该加上残酷的“残疾”。
一条新鲜的太湖鲤鱼,宰杀不杀,断肠刮鳞。手捧着它的头,把它倒进了滚烫的油里。煮好了,就做好了,端上桌。这时候鱼还没死,眼睛可以转,嘴巴可以动。据说外国人,尤其是杨夫人,都不敢吃筷子,而这里的中国人却喜气洋洋,摩拳擦掌,把鱼杀了。
我不是鱼贩,我知道我吃的每一条鱼都要宰杀。但必须这样在桌子上进行。有没有什么虐待狂的进食心理在作祟?
103010年,很少有这种血淋淋的吃喝场面。曹雪芹把吃当成了一种文化,而不是现在中国人贪婪残疾的吃的心态。这真是令人钦佩。
饮食心理和饮食文化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是本能,本能来源于先天,由基因决定。后者是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是后天习得,逐渐形成的。
人和动物不一样,“文化”二字很重要。这个民族除非有吃的心态,没有吃的文化,否则不会有什么前途。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