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风度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过去知识分子有个东西叫“风度”,就是对人的定位很明确。
举止听起来很抽象。据我自己的观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小就读过古书,不管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所以他们接受了东方文明的优秀训练,这使他们对人性有一种道德信仰。
我们看古书,比如《庄子》 《老子》 《论语》 《中庸》 《孟子》,基本都是讲人的定位,很少有技术和智力的东西。所以过去的知识分子在“人文”这一部分有很深的基础。后来他们也开始读西方经典,读一些19世纪人文性很强的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然后他们经历了一些社会变迁,比如五四运动或者后来的甲午战争,在那里他们经历了很多。所以,当他们在台湾省定居下来后,才真正走向成熟,这是后来的知识分子无法超越的。
战后,生活稳定下来,他们把对人的关心转化为对教育的理想和热情,像虔诚的宗教人士一样。当我1976年从巴黎回来时,我见到了余提纲先生。当时他在亭子前有一间办公室,每周三上午在那里读唐诗,尤其是李商隐和李贺的诗。在座的有后来创办《汉声》杂志的、云门舞集的、吴、郑,雅音小集的、我、宋。我们一群人都在那里上课,要么是因为什么原因,要么就是觉得每周有一天能见到余老师就很开心了。
在那里,我常常提出与余先生不同的观点,别人会觉得很不礼貌。但是余老师对我很好,我会觉得其实他只是对人文有一种信仰。所以在俞老师的葬礼上,我们一群人,特别感到一种负担。我们要继承俞老师所展现出来的,也就是文化,并且传承下去。
比如,之所以关心民间戏曲,是因为俞先生曾经和我们一起跑到板桥,去庙里看歌仔戏。以前我们认为余先生生长在文人家庭,不应该接触民间歌仔戏。但是当歌仔戏开始的时候,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我们吓了一跳,问余老师她怎么什么都知道。他说,其实戏曲的起源只有几个,无论是歌仔戏还是川剧,起源都是一样的,就是所谓的“文化基础”。即使没看过歌仔戏,他还是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左传》。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办法把文化搞对了,以后很多事情都会很顺利,但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恰恰相反。反而因为追求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失去了“本”。
亲近这位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也让我无论在今天,都回过头去看“十三经”之类的古籍。这些书都是关于人性的根本的东西,也就是做人的轮廓。我认为知识属于人。如果你认识人,无论你学到什么新知识,你都可以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你就不会感到破碎。因为任何知识都要回归到自己的本分。如果你不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回报自己的本分,那么你所学的东西肯定会出错。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