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相遇的?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如今,许多大龄青年要么正在约会,要么正在去约会的路上。很多“剩男剩女”至今仍深受被父母频繁逼迫相亲的困扰,视相亲为家庭“公害”。说起来,约会应该起源于宋代。在宋代之前,可能已经有了一些相亲,但只是到了宋代,相亲才被定义为结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亲的出现,应该说是一种进步。要知道,古人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法律也规定:“为了结婚,必须有媒人。”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
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通常被认为是“包办婚姻”的起源。只要媒人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就可以宣布结婚。至于当事人的意见,可以忽略不计。但宋代人在缔结婚姻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仪,同时引入“相亲”环节,要求男女双方先见面,如果两人不同意,就停止做媒。换句话说,因为有了“相亲”环节,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不完全是父母说了算。
那么宋朝人是怎么相遇的呢?说起来,过程还是有点“热”。
003010记载,媒人撮合后,“男方家择日为娘家备酒,或借园或湖舟,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四杯酒给男人,两杯给女人。这个礼物的意思是男强女弱。如果新人喜欢,就把金钗插在冠髻上,叫做‘插钗’。不喜欢就送两块彩缎,叫‘震’,婚姻不和谐。”
根据宋人的笔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人大致的相亲过程:男女约定一次见面,一般是在女方家或在宜人的花园或湖船上。男方应该带礼物。约会时,如果男方觉得满意,就在女方头发上插一根金钗,称为“插钗”。插入发夹意味着速配成功。男人不暗恋女人,就送两匹彩缎马,叫“压惊”,暗示这段婚姻不行。
冯梦龙《明代《梦粱录》一书,根据《宋故事书《西山一窟鬼》编撰,讲述宋人之间相亲的具体故事。让我们来看看。
相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有一位秀才,在福州作威武之兵,姓吴明宏。离开村子,去临安府求功名,却失之交臂。吴秀才郁郁寡欢,无钱可花,又羞于回老家,只好在杭州桥下胡乱开了个小学校。
这一天,吴秀才正在学校里教书,突然听到绿幕上的铃声响起,一个人走了进来。吴秀才看清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半年前搬出去的邻居王婆。原来这个王婆是个媒人,只以做媒人为生。
看王婆吴秀才二十二岁,尚未成家,就去给秀才当媒人,说眼下正好有个机会等着你。这个女人是一个叫李乐娘的小女人,长得很漂亮,有知识,有礼貌,租住在老邻居陈干娘的家里。所有的媒人都打破了门槛,但李乐娘说,我只需要嫁给一个学者。这位小姐和你是完美的一对。
吴秀才听了大喜,向王婆求和。王婆走了,约了陈甘娘,带着她乖乖去了梅家桥下的酒楼,在那里认识了吴秀才,也就是相亲。
那天,吴秀才换了一身新衣服,放了学生,来到梅家桥下的酒店。远远的,看到王婆,两个人一起进了酒店。到了楼上,看见陈甘娘,吴秀才问:“小娘子在哪里?”陈干娘道:“坐东阁。”吴秀才出了窗外,用舌尖舔了舔眼睛,鼓掌道:“她不是人!”
陈干娘道:“你怎么不是人?”吴秀才道:“分明是天上仙女。”原来娘长得“水汪汪的眼睛,花生似的脸,云鬓处轻梳蝉翼,秀眉轻刷春山,唇上死桃,两排碎玉白牙”很自然,又像织女下瑶台,又像嫦娥出月宫”。吴秀才惊呆了。
吴秀才此刻插上发簪,定下姻缘。几天后,我和我亲爱的结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宋人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一定是“包办婚姻”,而是他们结婚所要经过的程序。
这种相亲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代。清代蒲松龄《聊斋李曲》《一窟鬼癞道人除怪》是清代山东淄博婚恋习俗的生动展示。
“在花园里摘花,在花园里摘花,突然看到媒人到我家来了。然而,这种暗恋在未来会变得更加强烈。爸爸在家,妈妈在家。门当户对好人家,为父母祈福,发个庚帖。”讲的是媒人来提亲的那一幕。
父母
事初步说定之后,便是相亲的程序:“媒人又来了,媒人又来了,说是婆婆要瞧瞧,明天大饭时,候着他来到。故意心焦,故意心焦,人生面不熟,是待怎么着?嫂子来劝我,我只偷眼笑。”说的是媒人说亲之后,男方家长前来相亲。
相亲之日,“准新娘”很激动:“婆婆来相,婆婆来相,慌忙换上新衣裳。本等心里喜,装作羞模样。站立中堂,站立中堂,低着头儿偷眼望,看见老人家,倒也喜欢像。丢丢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门拉住手,想是心里看中了,怎么只管咧着口?头上脚下细端详,我也偷眼瞅一瞅。槽头买马看母子,婆婆的模样倒不丑。”
跟着“未来婆婆”而来的还有“准新郎”,两个年轻男女也相互偷偷打量:“那人装娇,那人装娇,往我门前走几遭。慌得小厮们,连把姑夫叫。他也偷瞧,我也偷瞧,模样俊雅好丰标,与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看来双方都对上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