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价值观可以让我们安身立命?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被清华毕业生因为买不起学区房离开北京的文章刷屏。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投诉帖。任何一个时代,读书人,尤其是年轻的读书人,都是因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无奈叹息。没想到,这个话题引起了一波全民的焦虑和恐慌。我们一夜之间都成了西西弗斯,一生都在荒唐而徒劳地度过。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努力学习赚钱的目的是什么?思想的碰撞反映了不同阶级和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普通人,想要克服或者脱离原来的阶级越来越难。人们普遍感到困惑和失落。他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做什么。他们陷入时代大变革的洪流中,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
每周五,我在去复旦大学上心理咨询师课程的路上,都会路过4号线一处非常“魔幻”的城市风景:这附近是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再远一点是高层商品房,最远的地方是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今天看着窗外的风景想,买了学区房上复旦,可是就算上复旦也买不到学区房啊。如果附近哪个破房子拆了,我可以直接去美国澳大利亚投资学区房(没错,如果你看过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你就知道世界上没有乌托邦,学区房是个全球性的问题)。那你为什么还没绝望而死?作为一个读过书,正在教书,相信知识的年轻人,我的内心也是动荡和迷茫的。
我的祖父母都来自受过教育的家庭,一辈子都在小城镇当老师。爷爷奶奶有知识,却很少过问孩子的成长,而奶奶们则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永远停留在足以教中小学的水平。小时候我感觉她很庆幸我会读诗会背诗,很忌讳在文学作品中谈论思想感情。初中的时候,有一次饭桌上,我和爷爷在课文里谈到了鲁迅。我奶奶用筷子敲着碗,命令它停下来,尽管隔墙有耳,人人自危的日子早已过去。
长大后,奶奶希望我们家每个人都和自己和平相处,千万不要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她总是坚持让我读完大学就不要再读书了,总是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要求我和妹妹教书。现在,我明白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把大家推上同一轨道的方式背后,是深深的恐惧和警惕。对于爷爷奶奶来说,知识是一种家庭信仰,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却成了家庭灾难的预言,令人同情和悲哀。出生在读书家庭,教书育人的他们,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为读过书而突然变成罪人,会坐牢认错;我不认为有一天我的孩子会因为读过书而不再有学习的机会。
我大舅和我二舅的青春都是在农村插队度过的。后来舅舅因为喜欢拉二胡,差点成了无锡锡剧团的演员。后来,他自学英语,在一个小镇教英语。他有点愤世嫉俗,明明很聪明,却从来没有用心做过什么。我觉得这和他的延迟青春有很大关系。我二叔成了工人,娶了个农村媳妇。我妈最小,中考成绩优异考上了县里。但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没能上南京邮电学校,去了老家的师范。没上大学是我妈最大的遗憾。记得我毕业的时候,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校庆,学院给了我们每人一件绣着校徽的学位袍。我非常喜欢那件衣服。我在家穿,让我爸给她拍照。
在我的记忆中,晚年的爷爷买书、藏书时总是偷偷摸摸,读书、谈书时也是如痴如醉。他很高兴我在学习中文。爷爷去世后,奶奶住在老年公寓里。在老年公寓里,她是一个不一样的老太太,因为她读过书,画过中国画,弹过风琴。有一次一家电视台采访她,她很开心。
从我的祖父母那里,我了解到了传统学者的信仰。读书不是为了改变。如果非要赋予读书世俗的意义,反而可能带给你痛苦:在古代,科举考试不及格是耻辱;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恶的。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呢?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人”,一个站立的、大写的、丰满的人,一个自由的人。知识是一种力量。只有把知识作为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冲昏头脑。
我的祖父母是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苍白最普通的人。他们的上一代和下一代,就像田地里的庄稼一样,默默地野蛮地生长着。
小时候真的不喜欢回爷爷奶奶家,不是因为条件差,而是因为农村的生活让我觉得单调、无知、无趣。我无法想象父亲是如何从这样一个不爱读书的环境中考上大学的,但我也很佩服爷爷奶奶。他们应该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但我相信他们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否则他们也不会在那个连吃饭都困难的年代,想尽办法给我爸提供读书。爸爸很幸运。他是长子。他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弟弟。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读过书。在这样的家庭里,读过书的人会受到尊重。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都喜欢给我爸打电话。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我明白了农民的信仰。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只相信能改变命运的事情。古代有农民起义。在我父亲的日子里,我点着煤油灯去参加高考补习班。在这个时代,我不知道。可能,是去上海的硬座票。
爸爸参加了三个
次高考,于1980年考入苏州大学。他最喜欢跟我讲的一个日常生活场景是,那时候佩戴苏大的校徽乘坐公交车,一定会有人让座。如今每当看到媒体报道农民工怕弄脏座椅而宁愿蹲在地铁里,我都会想起这件事。
知乎网上有人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能成为社会精英不是因为考上大学,不是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因为他们大学毕业包分配,他们在青年时期就掌握了中国社会的权力和资源。我不否认这句话部分正确。可是首先,包分配对当年的青年们来说,不能选择,如掷骰子般没人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据说爸爸班上有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学生被故意拆散,一个被分到江苏的最南边,一个被分到江苏的最北边,过了好些年才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像我爸这样的农家子弟,则被毫不犹豫地扔去了苏北。其次,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起点,人生的意义更无法用金钱与地位去衡量。这么多年过去了,爸爸的同学有的早已离开原来分配的岗位和城市,有的下海创业满世界飞,有的位高权重,却因为过得不快乐而选择结束生命。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一代人的人生路归因于年轻时一个无法选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