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化与耳文化
时间:2022-06-2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N在中国玩了几天。回来后我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原因,K回答:“我和N一起旅行,但我还是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真的很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N也意外的说他很累。他讲K讲得太多了,不得不一边听他讲,一边附和他。他怎么可能不累!
根据n的说法,日本人很难与健谈的中国人真正交流。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日本人和韩国人之间。为什么中国人和韩国人和日本人交往会觉得很累?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文化差异中寻找答案。
中国有“口才”之说,韩国也有“口才”、“口才”、“雄辩家”之说。两个国家都没有“听得进去就好”的说法。不过日本有句话叫“好听力”,意思是你听力很强,善于听人说话。
如果说日本人的好听力是“耳朵的文化”,那么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好口语就是“嘴巴的文化”。中国人和韩国人在倾听对方之前,往往会先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企图压制或说服对方。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舌战说服对方的场景,而日剧中很少有这样的场景,甚至给人一种过于安静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日本人更喜欢听对方说话,而不是说话,所以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觉得很难读懂话少的日本人的心。
日本人的这种“耳文化”充分发挥了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日本人正是通过悄悄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东西来消化吸收,创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在唐朝中期,这位去中国学习的日本著名僧人在空海听课时非常专心。因此,中国清流寺的著名僧人郭辉,尽管他有许多中国弟子,仍然向空海传授密宗教义(佛教的一个流派)。
“耳文化”要求放低姿态,虚心吸收其他文化。相反,“口头文化”并不注重倾听他人,而是倾向于传播和教授他人自己拥有的东西。
因为有东西可教,“口头文化”就产生了;相对于教书,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于是就形成了“耳文化”。总而言之,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是高手,日本是徒弟。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推行所谓“和中国人才合魂”战略,试图向中国学习。近代以来是“和洋才”,转向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故事可以体现日本人的学习能力。当时日本人从德国进口精密机器,德国人自豪地说:“日本人知道这种机器的先进功能,一定会继续订购。”但是日本人不是来点菜的。困惑的德国人去了日本,看到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新机器,比国货还漂亮。
这种“耳文化”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