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孤独的生活
时间:2022-06-2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这可能是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早衰时代。生理寿命越长,衰老越早,漫长的中老年时期与“无助”、“无望”、“孤独”紧密交织在一起。那些自嘲“步入中年”或自称“老人”的“90后”,就以这样的姿态告别青春。
这些“90后”感觉筋疲力尽。虽然他们只与这个世界相处了20多年,但他们仍然处在一个不同的时代,似乎不得不在一声叹息中接受生活的刻板印象。
时间过得真快,如果他们真的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当那一天到来时,它将如何延续、考验和拷问我们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崛起,正在经历一种叫做“独居”的变化。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过周末.50年后,孤独的人会孤独终老吗?
孤独终老的恐惧
最近豆瓣上加了一个——的群,是孤寡中老年人互助群。听起来像是孤寡老人互助小组吧?其实就是豆瓣一群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单看它的介绍,相信很多人都挡不住加入的冲动。——父母亲人不在?没有朋友?同性恋爱无能?注定永远孤独一生?不想去养老院?加入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组!
“送医收尸”只是一个概念,领队也在围观指南中写明:“队员们都活得好好的,不想自杀。团队里没有需要有人填补的空虚,你心里的空虚也没有别人能填补。不是反人类,也不是反社会,只是不想和不需要的人打交道,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团体的初衷是独立生活,最终不会麻烦任何人生老病死。”
一些独居的年轻人依靠网络抱团。他们践行着独立的生活方式,却又害怕给不了自己一个像样的结局。这个群体除了自嘲,多少也给人一种安慰。你看,还有那么多和我一样孤独的人,老了会照顾自己。他们害怕什么?
独居时代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放弃家庭群体,加入独自生活的大军。根据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兰伯格的研究,在美国,几乎七分之一的成年人选择独居。同时,独居成为第二种稳定的生活形式,仅次于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几乎40%的人独居。亚洲独居率最高的是日本,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巴西和印度。
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是最小的经济生产单位。我们可以用进化生物学的理论来理解,以家庭形式群居的个体,在获取生活资料和繁衍后代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久而久之,通过自然选择,人类更倾向于在群体中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个人收入增加,服务业发展迅速。家庭的一些功能,如烹饪、洗衣和娱乐,是由专门的行业提供的。个体不必再被家庭形式束缚,可以独自经营自己的生活。
但独居还是要面对“文化”这个强敌。无论是古代的智慧,还是现在流行的“鸡汤”,都认为人不应该与世隔绝。“孤独”是一种无法治愈的心理症状,“隔离”则是一种严厉的惩罚。法学家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认为,“隔离与隔绝”可以提高刑罚的威慑力,进而阻止犯罪。我一个人生活是为了一个人的急功近利,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
但是,在那个独居不流行的年代,人们已经在倡导脱离人群,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了。1845年,梭罗开始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个小木屋里。每一天
我像生活在草原上一样独立。我拥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梭罗路3354号,邮编《瓦尔登湖》
这句话表达的是梭罗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他真实的生活状态。梭罗所谓的孤独,并不是纯粹的世界独立。如果有必要,他可以很容易地步行到附近的村庄和城镇与朋友和家人聊天。他的孤独更倾向于思想的独立,划定自己的社交范围,维护自己的空间。
今天的中国,似乎呈现出多元价值碰撞的局面。一方面,一些人认识到独自生活的价值,并遵循独立的生活标准。另一方面,每一个独居的人背后,总有家人朋友为他担心。3354没有家庭的生活有多孤独?你老了谁来养你?当你生病的时候谁来照顾你?一个人在家晕倒了怎么办?
然而,关键是,这些问题是成家就能解决的吗?
独居不等于孤独
抨击独居最强有力的理由是,独自一人将会导致孤独感。可独自一人并不等于孤独。有人虽然独居,但是能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有人虽然和家人团聚,彼此之间互不交流,反倒更加孤独。对于后一种情况,分开居住可能是缓解紧张关系的方法之一。
再者,有时最难克服的孤独感来自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他人与自己的联系紧密不紧密变得毫无意义,只要知道自己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内心的充盈会让人发觉什么才是最强大的陪伴。
反对独居的第二个理由,通常也是最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对孤独终老的恐惧。
目前,中国的养老仍然依赖家庭,社会养老体制尚未健全,“养儿防老”依然是许多人成家的理由。但现实往往不如人们所愿——夫妻二人总有一人要先一步离世,子女常常为了更好的发展无法常伴父母左右,一旦子女成家,建立三世同堂的稳定家庭难度相当大,祖辈为了不麻烦后辈也只能住进养老院。所以,成家也不是解决孤独终老难题的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