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文化养育欲望


    时间:2022-06-2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文化哺育欲望

    最近回老家,发现“污染”这个词已经频繁出现在淳朴农民的嘴里。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天天出现的奎山,现在看不见了。污染就像一张灰色的毯子,把大山和村庄分隔开来。

    在所谓“沿江开发区”的规划中,我的家乡不幸被首都看重,成为镇江新的化工开发区之一。说到污染,村民们也很担心。但他们更愿意自豪地向我提及另一种“新事物”,比如,镇上的五星级酒店、六车道的公路、亚洲最大的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化工企业、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专家”.当被问及他们愿意生活在过去美丽的山村还是今天灰色的“现代”城镇时,他们不假思索的回答极其坚定:“

    虽然环保主义者说厕所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灾难之一,但事实上,我们一天都离不开它。我们对它的依赖是双重的:身体对便利生活设施的依赖,灵魂对文明象征的依赖。奎山这个景点的消失,本身就成了一个隐喻:因为欲望而做出的选择,以及为选择而付出的代价。把奎山和我们隔开的污浊空气,说到底是文化的分泌物。作为一个额外的东西,一个人造的东西,一个附加的东西,一个奢侈的东西,它和文化本身有着完全一样的基因。

    小时候,我对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海里的行为所蕴含的“经济学常识”感到不解。然而,我仍然认为不可思议的是,千方百计扩大和刺激内需,并将其作为拯救经济的首选是时尚。为什么需求需要刺激?我们是不是饿了,手里有钱,不知道怎么吃饭,冷了不知道怎么买衣服?我们需要任何外部刺激吗?如果我吃饱了,受到强烈刺激,继续吃,除了消化不良和糖尿病还会有其他结果吗?有人说,当代经济学或者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关心的不是你得不得糖尿病,而是它关心你的消费和购买欲望。另外,你有糖尿病也不是坏事,因为医疗费用被捅刺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刺激需求,刺激的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费需求,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所灌输和确立的超级需求,也就是卡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年发现的过剩需求。它激发的是一种过剩的希望,这种无尽的欲望本身就是得益于文化的熏陶。

    记得小时候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总觉得这个守财奴的形象有点像吴笔下的严建生。但是仔细想想,我觉得这两个守财奴不一样。表面上是为了省油,实际上是在占有欲的惯性下被欲望反制。葛朗台的目标从头到尾都很明确。——为了死后在天堂占据一个好位置而努力积累世俗财富,其逻辑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像严建生这样的人属于“前现代”,他的荒谬源于偶尔的欲望丧失,而葛朗台则是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践者和受害者。

    众所周知,资本除了盈利没有别的目的。既然资本家可以把牛奶倒进海里,他们就可以劫持政府,干涉国家机器。例如,正如美国资本家曾经做过的那样,通过故意推迟或取消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迫使消费者购买汽车。当然,他们也可以控制言论、媒体和话语,培养和塑造自己的理想消费者。这就造成了当前社会普遍而滑稽的局面:富人大多以慈善家的身份出现,然后被包装成“救世主”,而作为污染罪魁祸首的跨国资本和企业却成了“环保英雄”。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