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健康讲座“飞行埋伏之家”


    时间:2022-06-27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养生讲座“十面埋伏”

    一名男子用力推开门,把桌上的保健品摔了个稀巴烂。

    “你再敢来我家,我就把你拆了!”我说这话的时候,那个人正指着我的鼻子。

    我认识他,是附近一个退休叔叔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养生馆”的同事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场面,并没有和男性发生肢体冲突。他们经常道歉并送他出去。

    这件事也不会影响到“养生馆”。这一天,有“健康专家”来讲课,有一群老人来领鸡蛋,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去准备。

    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2015年1月,一家来自浙江温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所在的中医药大学招聘。面试官没有告诉我是卖保健品的。和公司签约后,我和同伴被温州总部安排去雁荡山参加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这种训练类似于洗脑,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跑,喊口号,户外拓展,分组比赛。

    在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这样一个概念,——公司销售的保健品只是一个媒介,我们要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有公司“前辈”不断讲述自己的经历,描述团队氛围好、提升空间大等一系列前景。他们才二十七八岁,工作也就四五年。

    一位女员工说,不到5年就实现了全款买房的小目标。“我可以做一个女孩!为什么你们男生不行?”

    这句话激起了我们的斗志,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培训结束后,我被送到义乌一家开业6年多的“养生馆”学习。在那里,有买了5年以上保健品的老人,也有每年花几万元买保健品的老人。老人甚至会仔细分析保健品对其他犹豫不决的老人有什么好处。

    那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心里大概并不认可保健品,而是需要自我认同,自我辩解。别人问自己保健品好不好,为了面子,老人肯定会说好。

    我被公司和这些老人洗脑了。一开始,我几乎对保健品的神奇功效深信不疑。

    四个人“研究”一个老人。

    2015年春节后,我和几个同事被派到浙江一个地方“拓荒”,新建了一个“养生馆”。

    “养生馆”位于一个老小区,这里有很多老年人,都是目标客户。每天早上我们打电话把老人拉到店里量血压,用很亲切的语气和老人说话。一般老人是不会反抗的。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的业务员,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一定要背下来。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叫叔叔阿姨。因为这让他们看起来更年轻。

    保健品不能说是保健品,应该说是“保健食品”。加了“食”字后,老人很容易放下戒备。

    聊天主要是为了“筛选客户”。一盒保健品的价格高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老年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有没有管好自己的钱,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的。

    为了研究客户,我们每天晚上6点就关门,开5个小时的会。四五个人会琢磨一个老人,分析他的性格,家庭,收入,为第二天做打算。计划包括确定下一次和老人聊天的话题。有的时候会说的很详细,比如第一句话对老人说什么,老人回应不同情况后怎么回应。

    “健康馆”经常组织“健康大会”,用鸡蛋、大米和“生态健康杯”、“印度健康袜”等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生态健康杯”是总部找厂家定制的。向老年人推销时,老年人只需要觉得“这个杯子很好,

    “健康专家”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制造疾病恐慌,给老人代入感。“健康专家”推销一款名为“纳豆”的保健品时,说是中科院院士的研究成果。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提取大豆核中的粘性物质,可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他溜回来说:“有条件的话,可以试着吃点。”专家不会直接劝老人买。

    这种“复杂的工艺”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压制方法。心脑血管疾病,也治不好

    不是什么中科院院士的研究成果。     “养生专家”结束授课时,我们会配合主持人在场下鼓掌、喝彩,让整个会场“热血沸腾”。很多老人不信,但是因为拿了鸡蛋、大米、肥皂,往往不会公开质疑我们。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守在关系好的老人身边,不管想不想要,都会“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他们签字。软磨硬泡下,老人很多时候会选择签字。     签字不代表购买,为避免反悔,销售员还会在一小时内把“纳豆”送到老人家中,直接把包装拆开,要老人数货、验货,并劝老人当场吃下,“把生米煮成熟饭”。甚至还会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所谓“优惠”是双簧表演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