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耻辱
时间:2022-06-2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他们都有很强的金钱观。我有很多朋友,很佩服亦舒的金句“没有爱情,有很多很多钱都没问题”。她说,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而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情,都属于命运的范畴,所以她不能操心。我的朋友金山,她的代表言论是:“其实,你赚的钱的多少,往往显示了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你可以看到,任何行业任何高收入的职位,肯定会吸引大部分聪明人。”
我觉得他们的言论稳定、恶意、真实,自然比那些虚伪、清高的人强。但我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安,因为我穷。按照金山的标准,我属于能力不足的人。但如果她看不起我,也没关系。问题是,她和许多其他人一样,对自己的才能有一种担忧。例如,有时我和许多其他人谈论生活。说到兴起,她抽了根烟,说:“纸媒都洗完了。你试过什么吗?”她从烟圈后面焦虑地看着我。
“我有办法赚更多的钱!”我发誓,我觉得内心很温暖。自从妈妈去世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类似的眼神了。
金山,有时候我们说某个人生活状态很尴尬,推来推去,一脸惶恐,好像庆幸我们不在。我不忍心告诉她真相:其实我觉得我和她差不多。
时代变了。谈钱不可耻,不谈才可耻,因为可能是自欺欺人,可能是无能,也可能是虚伪。
但是,最近遇到一个比我还穷的朋友。这件事,我觉得,值得写一写。值得写的不是她的穷,而是她的穷。穷是客观情况,穷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我想说,寒酸,一个表面上看似被赋予了贬义色彩的词,其实可以有审美的含义。
我们在一次会议上认识的。我们暂且称她为勇气之歌。开了几天会,觉得困了,正好手机短信响了,工资发了。我一看,“您的储蓄卡账户尾号为的账户”)因为最近几天我们经常谈到纸媒垂死的话题,所以我把这条信息交给旁边的宋勇来证明。她看了之后也有同感,说自己的情况和我不相上下。为了匹配这令人尴尬的收入,我们将竞争谁的生活条件更寒酸。我说我现在几乎不买什么东西,因为我发现越想买就越想买,越不买就越不想买,这些都有自己的惯性。我跟她说,我穿姐姐过时的衣服是可以的,因为经过姐姐的瘦身,衣服的尺码完全适合我。否则,为了成功穿上她的衣服,我可能不得不增加体重。
她表达了她的羡慕,然后开始陈述她寒酸的状态。她说不打算买房,除了和我一样用按键式手机,尽量走路,不去淘宝,不参加饭局。一套房能换几件衣服?所以我被打败了。如你所知,40岁的已婚有孩子的中国人,把买房当成了某种人生主义,没有房子的人处于焦虑之中。事实上,很少有人没有套房,宋勇显然对此深感满意。瞬间觉得自己变得山多山多,开始在廉价茶的蒸汽后面焦虑莫名的看着她。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穷吗?你怕穷吗?”和刚认识的人谈这个话题有点不礼貌。考虑到我们在这一点上同病相怜,那就另当别论了。
她说:“谁真的不怕穷?如果家里吃不饱饭,孩子读不上书,自己老了也没人赡养,告诉他们不要怕穷肯定不现实。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生活是有基本素质的,比如工作、休闲、阅读、交流。孩子可以读书,病可以治。只是衣食住行都要节俭,只能买必需品,不能买奢侈品。我们不是绝对穷,只是相对穷。所以,不要害怕。”
“房子不是必需品吗?”我会和她确认的。
“不,”她说,“房子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不是真正的必需品,或许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阴谋。”
她怎么会比我更怕穷呢?她定义贫穷的底线怎么会比我低?但我隐约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事实上,我们对金钱的态度不仅与欲望交织在一起,还与体面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表面上怕穷,实际上怕不名誉。这就是大多数人无法体会贫穷的原因。
于是宋勇气也跟我说,有一部纪录片,讲的是法国有一群人,专门捡超市扔掉的食物,打算一辈子都这样生活。这些人绝对不是乞丐。他们这样做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他们反对社会浪费,也可能是他们给“体面”这种东西下了一个嘲讽的定义。
大师和圣贤属于例外群体。他们得到的是和普通人不同的标准,穷还是穷,自然有审美价值。但普通人的勇气,比如那群遥远的法国年轻人,比如他们身边的宋勇气,他们对物质的低欲望,他们对贫穷的谦虚,都是令人钦佩的,更值得深思。我可以
猜出他们的后盾:那是物质无法否定的其他追求,而这就是生而为人最奇妙的所在。在物质带来的匮乏感之外,他们早从别的途径,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像加缪所说的那样去“生活得最多”。这个途径,也许是艺术,也许是孔子说的“道”,更可能是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总之必定是人世间最有力量的事物——这些骄傲地寒酸着的人,他们拥有这种事物。
孔子和子贡交流金钱观,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样固然不错,但还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你会发现,子贡说的是行为修养的问题,是怎么对人;孔子的回答比他更进了一步,重点从“行为”转到了“内心”,从“怎么对人”转为“怎么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