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擅长会计的英国人
时间:2022-06-2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英国历史上最有趣的政治家之一是1783年上台的首相小威廉皮特。首先,他的年龄是传奇的。当他成为总理时,他才24岁。正是英国国王通过公众的意见让这个年轻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掌舵者,并且持续了近20年。正是在小威廉执政的20年间,大英帝国完成了从美国独立战争失败的历史转型。
这个小皮特是亚当斯密的粉丝。据史料记载,有一天,小彼得在一个房间里和许多政治家开会。这时,亚当斯密推门进来了。所有人立刻站了起来。亚当斯密说:“先生们,请坐,不要拘束。”小皮特说:“不行,先生,你得先坐下。”
有点像中国古代尊师重道。为什么一定要先坐下?因为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是亚当斯密的信徒。
从这个细节可以判断两点:一是亚当斯密以其强大的学术能力说服了当时的英国主流政治家;第二,这种劝说带有顿悟的色彩,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天日之光。
亚当斯密带来了哪些思考?那就是:虽然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利益负责,但只要参与分工和交易,每个人最终都能受益。一旦你这样算账,殖民地的问题就很容易解释了。不占有,只是用大家的兄弟情谊和血缘关系做生意。这样才能在整体交易中获得新的利益,而不是去争夺已经产生的财富。这是亚当斯密最清晰的叙述。
100多年后的19世纪末,当整个欧洲列强都兴高采烈地冲出欧洲,走向世界,夺取殖民地的时候,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英国人的这种逻辑是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形成的,而其他国家因为是后来者,往往以军备竞赛的心态夺取殖民地。根据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Hobbes Baum)的说法,这些国家在殖民地使用的货币是不经济的,甚至这些货币被没收。
1904年,德国一本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生动地表现了列强对殖民地的不同态度。德国人讲规则,他们让鳄鱼和长颈鹿向德国人学习。法国人更自由浪漫,与当地土著部落打成一片;比利时国王二话没说,把所有的土人都放在烤架上烤熟,然后把肉一块一块切下来吃;英国殖民时期的场景更有趣。他们把当地人培养成商人,然后和他们做生意。
当然,为了讽刺英国人,德国人画了一个大饭团,英国士兵把当地的商人拿到饭团下面碾碎,榨出最后一分钱。被挤到破产怎么办?再派一个传教士去说服当地人相信上帝,他们的心从此安定下来。
你看,即使在德国人的嘲讽中,英国人做的也是最聪明的。
虽然英国人也使用枪支、刀具和暴力,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100多年里,英国一直处于一个自然生长的生态系统中,暴力色彩最轻。
所以,如果你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你根本分不清英格兰、大不列颠、大英帝国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么多英国女王或国王的头衔是什么意思。
英国的殖民地也是星罗棋布,每个殖民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些是自治的,有些是半自治的,有些是托管殖民地。
比如印度,有的邦是英王直属的,有的邦是地方自治的土著邦,土著邦的情况不一样。
比如美国,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国在北美有13个殖民地,但是这13个殖民地来源不同。马萨诸塞州是“五月花”最早定居的土地,是清教徒自己开发的殖民地。它是由弗吉尼亚国王特许的殖民者开发的,然后由一家公司运营。公司破产后,由国家接管。北卡罗莱纳州,英格兰国王特许的殖民地;罗德岛是马萨诸塞州的一群人因为拒绝接受当地的管理而开发的殖民地。
每个殖民地的情况都很不一样,那么这个国家还有战斗力吗?当时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欧洲人就是这么嘲笑英国人的:破破烂烂,打满补丁。我只要打你一下,你就崩溃了。
结果一战二战后,谁分崩离析了?德国完蛋了,但是看起来破破烂烂、毫无章法的大英帝国却屹立不倒,直到丘吉尔去世。
事实上,亚当斯密和埃德蒙伯克说得很清楚:如果规则失效,亲情依然存在;亲情没了,生意还在。所以我们的整个基础在于。
所以大英帝国崩溃后,即使我们都属于英联邦,过着各自的生活,但每隔几年还是会有英联邦运动会。在一次鸵鸟赛跑中,女王出来向每个人挥手。也挺好的,有这样的感情纽带。
不要以为这是弱键,它很强。比如二战期间,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都派出了自己最强的部队帮助英军作战。新西兰人对德国人没有敌意,
而且德国人又打不到他们,对他们的安全毫无威胁,为什么要帮英国人?这就是情感纽带在起作用。
再比如阿根廷总以为自己跟美国关系好,在英国和阿根廷闹矛盾的时候,美国刚开始是来调停的。但是双方要是真打起来,美国人会是什么态度?会立即把兵舰借给英国人,把军事情报提供给英国人。我们俩是亲兄弟,200年前是一家,谁认得你阿根廷啊!到现在这情感纽带还在。
所以,今天英国真正统治下的领土,似乎已经回缩到英伦三岛,当然还有一些殖民地,比如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国。但这些从财产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从领土上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義。
但是我们不能说,大英帝国“安乐死”之后留下的这个英联邦已经毫无力量。它仍然有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之所以能够存续至今,是因为在200年前,英国人算了一笔精明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