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是上帝的惩罚
时间:2022-06-2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多年来,我对人才的敬畏始于自卑,终于怀疑。
20岁左右的时候,我确认了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当时我在读大学,有两件事让我很郁闷。
熄灯了,同学们讲笑话,猜谜语,脑筋急转弯,我却几乎没得过第一,好绝望。我对自己智商的清醒认识,就是在那些不透明的夜晚形成的。
那时候我还在很努力的练习写诗。我把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欧美作家和中国人的诗都仔细读了一遍,还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了几百篇长短作品。我把它们工整地抄在稿纸上,贴到国内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上。
8毛钱的邮票费,在当时的复旦足够买半块猪排了。四年时间,我攒了几百块猪排,实现了我的诗歌梦。结果直到毕业那天,我都没有在官方刊物上发表过一首诗。
王尔德说,我除了天赋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天才。否则你很难解释当时还没谈过恋爱的张爱玲怎么会写出《第一炉香》,为什么一个叫爱因斯坦的专利局技术员会发现相对论。有人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做了一个统计。他们发表论文的平均年龄是37岁,很多应该是天赋异禀。
但是,绝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有着平凡的资历和机遇,在万千众生中挣扎着散发出微弱的光芒。那么,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天赋占多少呢?
三宅一生被认为是战后最有才华的日本时装设计师。1973年,35岁的三宅一生首次参加巴黎时装秀,带来了“A-POC”的全新设计理念,从此成为标志性人物。令人惊讶的是,从那以后,三宅一生每年都要去巴黎参加两次新闻发布会,40多年来从未间断。
服装设计被认为是只和天才有关的疯狂职业,但应该只和偏执的毅力有关,每半年向世界证明一次自己。在三宅一生看来,一年参加两次发布会就像去医院定期体检一样,既考验设计师的想象力,也考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致性。“一年两次,我要证明我的创造力,证明我还站在当下。”
在我从事的非虚构类金融写作领域,天赋就是在约束下释放的能力。——张五常将其视为经济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说,你的表达和判断必须基于细节和数据。基本上不是来源于想象,而是和收集的数量和广度,思考和论证的深度有关。
1996年,我出版了我的第一部作品,印数6000册,其中三分之一我都送人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要求自己每年写一本书。时至今日,这种“自律”已经持续了20年。
写一部金融著作,从酝酿选题、收集素材、形成结构观点到最终定稿,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而每年写一本书,需要同时进行三次以上的选题准备。在这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中,比天赋更重要的是规划,时间管理,以及足够的耐心和体能储备。
我右手掌关节上有一个小硬茧,摸起来很粗糙。这是电脑写作20多年的“记忆”。我把它当作“光荣的茧”,这是我是否有些天赋的唯一证明。
在我看来,世界上最不靠谱的能力就是天赋。如果只是激情或者灵感,只能燃烧很短的时间。天赋是上帝的礼物,但也是一种惩罚。
天赋会让一个人缺乏韧劲,不愿意做艰苦持续的投入。一个人的智力优越感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所有的收获都是应得的,所以他不懂得感恩普通人。有才华的人往往会被各种诱惑所纠缠,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浪费岁月。特别可怕的是,天赋让人脆弱,没有自嘲和化解挫败感的能力。
20多年来,我见证了无数被才华摧毁的生命。他们才华横溢,智商很高。它们停在普通人中间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发光,但在时间的煎熬下,光芒会渐渐消失,最终会在众生中终结。
采访者问晚年的三宅一生,“你这辈子都做了些什么?”
答:“剪一块布。”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