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城有关的日子
时间:2022-06-26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一个
王朔能仰视的人不多,但他曾说:“阿城,我的天,这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把我和他并列,真是受宠若惊。在北京这个地方,每隔几十年,就会有一个人变得脱俗。阿城才是这几十年变得精致的人。我非常钦佩他。如果下令全国人都必须去拜偶像,我就追阿城。”
一、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清明节,祖籍重庆江津。阿诚的父亲钟点体,当年从成都去了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共文艺办公室宣传部负责电影工作。
阿成在家里排行老二,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垫底。他可以让弟弟妹妹做任何事情,除了吃肉。阿成吃肉,眼睛都绿了。那时候家里穷,我会把一块肉平均分成五块,五根线,五种颜色。肉熟了以后,大家各自找自己的彩线,拎着吃。每次他吃自己的,就开始盯着妹妹看。他总觉得我妹妹一个女孩子,吃不下那块肉,应该可以留点给他。
阿城的童年很坎坷。当我3岁的时候,我感染了肺结核。我8岁的时候,父亲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电影的锣鼓》。后来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撤职,行政级别由10级降为17级。他被送到渤海附近的劳改营管理厕所。其余的家人留在北京,从中共宣传部宿舍被赶到振兴巷6号的一家画室。家里缺钱,有时候就靠卖书维持生计。
阿成初中去练游泳了。教练说:“如果家里一天吃不起2两牛肉,以后就别来了。”他没有再去。他去玉渊潭参观野湖。
父亲被打成右派后,阿城被取消了做任何事情的资格。——在学校被边缘化,没有尊严。他要去琉璃厂翻古籍,看字画,研究古董。相反,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他学到了很多。阿城说,他会永远感激老书店。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么多过时的书,世界各地都有。虽然它们很便宜,但他买不起,所以他站着看。店里所有的人都很好,从来不会让他难堪。如果一些书放在高处,他们会帮助他把它们拿下来。他的启蒙是在一家二手书店完成的。
阿城在琉璃厂待的很舒服,每天和玉器、瓷器、字画、印章混在一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学杂七杂八。后来和别人聊天,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构成和同龄人不一样。琉璃厂是阿城文化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文革”刚开始,阿城17岁,技术已经很熟练了,却翻不了“黑五子”的黑锅。1968年,所有有关系的家庭成员都留在了城里。他不得不下乡,辗转山西、内蒙、云南11年。在陕西雁北桑干河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叫云来的高三学生,他也是北京人,长得很像关公。他对阿城说:“像你这样的人,不是硬生的,不可能是全面的。你得全面,你得两面带刺。”这句话,阿城说他一直受益到现在。
阿诚在云南插队的时候也有过快乐的时光。在阿城身体不好,干不了重农活的时候,组织安排他在孩子的学校教书。语言、数字、外语、体质、美容、劳动都教。每天晚上大家都会聚在阿城的房间里,一边抽烟一边听他讲故事。他讲《基度山伯爵》,《悲惨世界》,《高老头》。煤油灯下,人挤人。说到关键的时候,阿城会停下来休息一下,顺便吊一下大家的胃口。这时会有人迅速递上一支春城的香烟,同时另一个人往茶缸里倒水。一切都准备好了,阿城。继续吧。
当时阿城的女朋友罗丹和他一起在农场教书,也是北京知青。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回来的人,都会传一些关于阿城的轶事。比如他自己做了一个收音机,用来听BBC播放的古典音乐。他一个人躺在房间里听音乐,所以他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音乐远胜于文学。他曾经带着30倍的放大镜飞到广州,只为了在著名的淘街买一个可以读取完整信息的超级椭圆形针头的唱头。插队时,阿城还越过边界,到对面山上看美国和平队放映的阿波罗登月纪录片。
1979年,阿城回到北京。刚回来的时候,阿城觉得街上的自行车太快了,半天都不敢过马路。后来,他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然后去了该公司的《世界图书》杂志社担任“为工作而工作”的美术编辑。女友罗丹1973年第一次回到北京,去了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她成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的一名教师。罗丹一直在等阿城,经常去看他的父母。那一年,阿城的父亲钟殿飞被错误的右派纠正过来,当上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他的母亲也恢复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在得知父亲被错标的右派要被纠正的那个晚上,阿城以朋友的身份表达了一个儿子的看法:“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些年都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自己,没有人需要去评判你。如果判断力在别人手里,他可以今天肯定你,明天否定你。因此,我认为纠正被错误指定的右派只是一种技术上的方便。另外,我很感谢你们的政治转变,让我靠自己获得了很多人生的力量,虽然这些年对你们很残酷。”1979年,阿城开始帮助父亲。
亲撰写《电影美学》,抽空还给北岛、芒克等人办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画插图。同年,他和黄锐等人一起办“星星美展”。展览破了中国美术馆的纪录,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
后来,阿城和罗丹结婚了。借了同事的一间小屋暂住,就在北京美术公司对面,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简易居民楼,12平方米左右,设施简陋,生活不便,做饭得用煤油炉。写字台上方,挂着一幅阿城临摹的意大利名画。
阿城爱子,溢于言表:“儿子还小,但已懂得吃他认为好的东西。他认为好的东西真是好东西,而且不便宜。可为父之心,自然希望儿子把世界上的美味都吃遍。带他去吃冰棍,3根冰棍几分钟便被吞下去了,他眼神凄凄地望着我,哆嗦着说‘还要’。我就想,等我写多了,用稿费搞一个冰棍基金会,让孩子们在伏天都能吃一点凉东西,消一身细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