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2-06-2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都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故,世故,善于演戏,懂得合作,更善于利用制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一旦掌握权力,比普通贪官危害更大。”
北大教授被武大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座谈会”震惊了。这段话被与会嘉宾发到微博后,迅速被转发了3.5万次。
钱理群是在回应刘道玉“北大清华再争状元无望”的观点。北大清华都是如此。其他研究型大学的未来在哪里?
“10号现象”说明学习备用容量很重要。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上学时,成绩徘徊在第10名左右,而他的哥哥朱一直保持着班上第一名的位置。工作后,当朱棣文成为教授时,他的哥哥是副教授,当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他的哥哥刚刚成为正教授。
杭天长小学老师吴州把这种现象称为“第十现象”:小学的前几名“尖子生”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后,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生的行列,而很多排名第十左右的同学,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却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刘道玉看来,培养杰出人才是他的职责。知识和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其他能力的发展。学生保持第一需要太多的精力,考第一也不能说明什么。“北大、清华几乎招到了全国所有的顶尖学者。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呢?如果继续争头把交椅,我过去仰慕的北大清华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了。”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升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说,原生态的学生,平时考试都是七八成,要考100%还要多努力几倍。他们必须被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犯小错误。为了争夺这100分,你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相当于给土地施肥10次。最后,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
实用主义打败了一些大学的最后底线。
朱清时说,“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使高校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他用一个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学生获得了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金牌。高中毕业后,他被送到了北京大学。他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基本是“混”的:一个学期修10门以上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及格就行。
到了麻省理工,虽然一个学期只上了五门课,但他觉得异常忙碌: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些课还要做大量的实验,一不注意就跟不上。深夜在图书馆看书更是家常便饭。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一些中国大学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甚至丧失了学术精神。
教育需要乌托邦
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认为,大学必须回归基本,彻底摒弃奢华的办学风格,回归中世纪的模式,因为那时的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物质属性”。当代对奢华、浮躁的追求和铜臭味腐蚀了大学的灵魂,导致大学精神的失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案例被多次提及。在民族危机时临时设立的大学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寺庙或简陋的平房里上课,在土坯农舍里教学,
“教育需要乌托邦。”年近80岁的刘道玉说。柏拉图的由“哲学之王”治理的理想国理念终究不成立;卢梭的埃米尔式的理想公民不是培养出来的。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为了今天人们仍在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还活着,即使所有的教育著作都毁灭了,教育的花园依然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会激励人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