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知识能解决“中产阶级焦虑”吗


    时间:2022-06-25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知识能解决“中产焦虑”吗

    我们对知识一直有着严重的功利性认知。从历史上看,普通人一直很尊重学者,甚至是读书的工具。比如《尊重珍惜刻字纸》里说,刻字纸不要随便丢弃,要隆重焚烧。但原因是,人们真正尊重的不是秀才,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秀才做官的机会。3354在“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下,一个读过书的农家子弟可以“在田舍郎做出一番事业,黄昏时登上皇帝的殿堂”。人们对学者的尊重只是权力崇拜的延伸。

    这不免让人想到,如果有一天,读书不能使人当官,那么人们还会尊重读书人,还会像“敬字敬纸”那样尊重知识吗?

    今天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今天的学习不能让人当官,但是会带来财富。不要说职场中收入和学历大多成正比。这么说吧,近几年成功的创业者,大部分也是高学历。知识创造财富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宣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来了:如果知识既不能带来权力,也不能带来财富,还会有人爱知识吗?

    答案还是肯定的。因为知识也可以治愈恐慌。在上一轮知识变现中,知识服务提供者和运营者成功地将“中产阶级焦虑”转化为“知识恐慌”,让中产阶级相信知识仍然可以维持他们的地位,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基本的安全感。

    在这里,用知识解决焦虑的原理不在于知识的运用,而在于把你控制不了的东西(弱势中产阶级地位)转化为你可以控制的东西(强化学习),从而把无法解决的焦虑转化为你可以控制和把握的恐慌。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而是用学习填满你的时间,让自己感到充实,这样就没有时间恐慌了。

    知识的力量是有界限的。

    根子是外界的,不是你不努力

    不同的中产阶级有不同的焦虑。根据焦虑的来源和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政策焦虑、职业焦虑、经济焦虑和亲密关系焦虑。

    通过自我奋斗上升到一定位置的中产阶级,其实很容易倒下。中国社会有一种“寄宿论”,也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比如分房,十几年前分到房子的人就算上车了,没分到房子的人也会落入另一个阶层;比如评职称,评教授早的上车,新人面临的条件更苛刻,或者根本没位置;比如买房,准备,养老,医保,教育都有“上车”。我们知道,这些政策的对象是体制内的中产阶级,所以这个阶层很容易形成一种政策焦虑。我从来不知道“公共汽车”是否会来。一旦错过上车,我就陷入了下层阶级。

    至于体制外的中产阶级,也受到政策焦虑的影响。比如买房,也是一种“上车”。当初政策放宽时买房的人,面对各种限购政策卖不出去的人,还是有相当的优越感。

    但是体制外中产的感受更多的是职业焦虑。比如职场,不进则退,得不到提升或者可能被迫离职的压力永远存在。传统的中产阶级工作现在受到资本投入、新技能、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冲击,金融领域的很多工作已经消失或者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专业人士因为感觉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所以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根据对3万多人不同职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列出了一份“职业压力排行榜”,发现中层管理人员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压力排名如下:中层管理80分,经理75分,教职工75分,中层——分。至于非中产阶层的人,比如下岗工人,68分,矿工,60分,普工,59分,33,354一般比中产压力小。这是因为中层岗位压力更大,可替代性更强,竞争更激烈。

    位置也意味着一种人生价值评价。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职业焦虑不仅会被竞争压力激发,还会被对未来的预期放大。

    经济焦虑和亲密焦虑

    另一个担忧是经济方面的。中产阶级的标准生活有四大无法回避的成本: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现代人普遍感觉这几年经济压力陡然增大,因为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已经从按生产劳动分配转变为按资本分配。但脑力劳动者的报酬并没有快速增加,房价飙升远超工资水平,资本大鳄进入制造业企业,都反映了这种分配方式的变化。

    很多中产阶级已经步入中年,要承担各种家庭开支,花在项目上的钱越来越多。除了房价快速上涨之外,各类商品的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在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养老和医疗。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是为了不让孩子的社会地位下滑。然而,这种努力有时会变成一种嘲讽:中产阶级最看重学区房,因为它能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但现实是

    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可能买不起学区房。     同时,中产的财富保持体系也具有相当的脆弱性。面对财富的缩水,比起被拆迁的农民,中产也未见得有更好的办法来保持财富。财富获得不易,失去却容易,这不能不让财富的所有者焦虑万分。     但最容易让中产陷入沮丧的,恐怕还是亲密关系领域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太快,情感也随之脆弱而易变。都市中成功男性和职业女性的离婚率上升,家庭关系冷漠也不鲜见。本该由家庭承担的缓解压力的角色,现在无人承担。亲密关系无法给焦虑的人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反过来又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     无论是政策性焦虑、职业性焦虑、经济性焦虑,还是亲密关系焦虑,都是因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既然中产焦虑的真正根源在于外界,而不是内心,那么解决中产焦虑的良方就应该是改变这个外在环境。但恰恰是在这个方向上,现实中的中产却缺乏改变现实环境的勇气、耐心和想象力,只好缩回到“改变自己”的龟壳中。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