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读杜甫
时间:2022-06-2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也许中年是人生中压力最大的阶段:中年人在时间、体力、激素分泌等方面都不如年轻人,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要求他们比年轻人更持久。
中年人累,中年人容易累。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时越优秀的人,中年时越容易疲惫,因为优秀的年轻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理想尺寸太大,现实尺寸又太小,两者的不一致往往在中年最为明显。这时,绝望就会出现。他们不再站在世界的前排,他们也不再想站在前排。
在我身边,很多中年人开始把杜甫当成知音。
杜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恋家的诗人。他的家事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当他悲伤的时候,他最关心的是家书:“经过三个月的战火,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他最开心的时候,还记得写老婆孩子:“我老婆我儿子呢?他们脸上没有一丝悲伤。然而我疯狂地打包我的书和诗。”他写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写了自己因穷欠女儿的债,写了自己在成都如何盖房子、装修房子、借东西、娱乐……各种日常生活。
为什么杜甫如此重视家庭?我觉得这就是中年人的心态。失意的中年人从年轻时的野心和爱情中走出来,转而看重生活中的小圈子。杜甫的诗引起了很多中年人的共鸣,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清江满水,长下江村万籁俱寂。梁上的燕子自由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相亲相似,相伴。老太太在用棋盘,小儿子在打针做钩子。但有老朋友提供米露,一个小小的身体还能要求什么呢?”这首歌是关于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当时他虽然家境贫寒,妻子年迈,孩子年幼,身体多病,愁得要死,但他却借助某种和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一种平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正是在他的小社区里,他达到了完美。我以为我们不能长途旅行。没关系。我们家门前有清江,厅里有燕子,水上有海鸥。我们没有玩具?不要紧,老太太会画棋局,孩子会做钩子,都是天然材料做的。我们也有老朋友送米。况且清风明月也不需要买。最重要的是家庭整洁,那这辈子还想要什么?
杜甫通过自己,把自己平凡生活的水滴石穿,把最平凡的东西一件件摆放到位,让它们在枯燥的序列中呈现出有趣的秩序之美。
和杜甫相比,李白属于青春。李白推崇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又说“纺一千银子,都回来!”,这是典型青春期综合征的人说的话。可以说钱没了,但是还有可能回来吗?别的不说,如果孩子小母亲老,妻子失业,今天中年人还能喝醉吗?
但是人到中年就注定了这种沉重的命运吗?是不是充满了悲伤的提醒?
我觉得,懂得和老伴下棋的杜甫,和写“朋友相见,难如朝夕星辰”的杜甫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看到杜甫在很小的时候就写道:“骑驴十三年,游遍吃北京春。”扣富之门,肥马之尘黄昏随。杯子碎了,凉了,到处都是悲伤。"
他似乎对各种生活状况都有不同寻常的兴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感受,并把它们变成了诗歌,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他写家庭生活的时候,也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抱有怜悯之心。
诗人芭蕉子说,读李白热,读杜甫冷。这种心理正好符合我说的“年轻时读李白,年老时读杜甫”。
钱子也说过,中国人的美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李白如丝。李白的“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旷野”和杜甫的“星宿自开阔地俯,月儿自奔流上江”有相似之处,但又大相径庭。杜甫的句子总是扭扭捏捏,凹凸不平,皱巴巴的。相对于李白的屌丝感,杜甫是土布感。我爱土布,比较厚,但是没有丝绸凉。看来杜甫的诗真的很适合在寒冷的夜晚读。
抛开土布和丝绸的比喻,抛开文学和美学的理论,杜甫的诗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阅读,只是因为他能更好地抚慰失意者的心灵。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