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有的1%的人把钱花在哪里了?
时间:2022-06-24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南加州大学教授伊丽莎白科雷特-霍克特(Elizabeth Corett-Hockett)曾在文章《炫耀性消费的终结》中指出,美国前1%的人在教育上的支出占6%,是20年前的3.5倍。而普通中产阶级在教育上的支出基本没有增加,仅占家庭年收入的1%。
考虑到两者年收入的差异,两者在教育上的花费可能相差数倍。
前段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访华期间,炫耀了他孙女阿拉贝拉的中文。
唱中文歌,背《三字经》,读古诗,都不一样。
这要归功于她的母亲伊万卡,她在女儿18个月大的时候就把女儿送到语言学校学习中文。
据美国媒体Quartz报道,伊万卡的三个孩子都就读于私立语言学校,每年学费高达7.5万美元。
然而,几天后,华尔街金融大亨吉姆罗杰的女儿展示中文的视频盖过了阿拉贝拉。
罗杰斯的两个女儿说中文,发音清晰,语调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是标准的广播口音。
罗杰斯为了让女儿练习中文,甚至举家搬到新加坡。
伊丽莎白教授说,这些精英家庭洞察世界的发展,早早就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了教育基础,以此来维护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用自己的努力堵住其他阶层的上升通道。
在中国,不时能听到“比你有钱的人比你努力”的说法。
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统计,当一个家庭的年收入超过48.5万元时,就属于中国前1%的家庭。
此外,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显示,子女教育、自身健康和父母支持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三大核心需求。
比如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虽然是标准的富二代,但业余时间都在培养运动爱好,比如滑雪、骑马、骑自行车,每项运动都会聘请老师指导。
陈小春的儿子贾斯珀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在中文和英文之间自由切换。他一年的学费高达13.5万人民币,在娱乐圈还不算最多。
考入哈佛的杭州二中女生郭文静,爱好帆船和滑雪,在美国成立编程俱乐部。美国预科考试五个满分,哈佛面试官称赞她“英语流利,颜值高,近乎完美”,漂亮的简历令人羡慕。
她的父母都是高学历人士,家里财力雄厚。她拥有美国国籍,可以在中美之间自由穿梭。“一想到编程就笑”的兴趣有个人因素,但也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所以,她,或者说他们,其实都是高知家庭有计划培养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当一些家长在努力引导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特长时,另一些家长在做什么?
我见过许多把孩子送到教育机构的父母,但他们只有一个要求:“请帮助我们照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太忙了,无暇顾及他们。”
花几千块钱送孩子去暑期集训营,更像是给他们找了个托儿所。
同样的年纪,父母已经为他们铺好了不一样的路。
一年假期,我当了家教。母亲的要求是带12岁的孩子读《经济学人》。
讲座开始前,我和爸妈确认了几次上课时间,但总是收到回复:和孩子的时间安排冲突,请换个时间。
所以我对这个家庭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看得起自己孩子的家长,一个暑假被补习班塞得满满当当的准初中生。
然而,见面之后,我所有的假设都被推翻了。
我读《经济学人》是因为我的孩子托福考了满分,《经济学人》上的文章,除了对国际政治背景不熟悉造成的误解,几乎可以完整的阅读、解读、复述。
父母反复强调的“作息时间”是因为这个家庭有四个孩子。除了英语和数学,他们还会上游泳和象棋课。
在这个家庭中,母亲是康奈尔大学毕业生,父亲是科学家。孩子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投入。这种投资不仅要花钱,还要付出努力。
103010有个新闻,一个父亲不想让女儿上大学,因为他觉得读四年要花8万块钱,而如果高中毕业就工作,四年赚8万,就省了16万。
在听到太多“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新闻后,有些人抱着和这位父亲一样的态度,觉得投资教育大多没有必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08年,乡村教师杜满堂的
儿子受同学影响,坚决要辍学去打工。
为了弄清楚打工有什么吸引力,年过半百的杜老师做了一次实验。
他找到一个渔场打工,每天重复着装筐、冷冻、包装、运货等体力活。在这里,老板经常连续40个小时不让工人休息。
工作之余,他把每天的经历写成日记:
“一个东北四平人,今天上港装车,回来满脸是血,白骨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