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时间:2022-06-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59年秋,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偏僻山村。我出生的时候,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产就是春种秋收,男耕女织。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妈手工纺织缝制的。
纺织工业是人类最早的工业。汉代普遍使用手纺车,母亲使用的纺车看起来和汉代画像石上的没有什么区别。母亲的木踏板织布机是印度人在公元500-1000年间发明的,公元1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有专家认为是中国人发明的)。我妈缝的衣服都是老式的,所以我小时候穿的裤子前面没有开拉链。偶尔会发生尴尬的事情,就是急着尿尿的时候,腰带被打成一个结,只能尿在裤子里。每每想到这里,我总觉得100多年前美国人威特康l朱迪森和瑞典人吉迪恩森贝克发明的拉链真是太神奇了。
纺纱和织造是棉纺织业的两个主要工序,但在原棉成为纺纱的原料之前,还需要一些其他工序,其中之一就是梳理。梳理是通过松散、清理和混合使棉纤维连续可纺的过程。母亲纺纱用的棉卷是父亲用梳理弓梳理的。棉弓在我们当地被称为玩花弓。玩花是能赚点小钱的小手艺。我父亲是从他四叔那里学的这门手艺。上世纪60年代,父亲和四叔还有另一个人合伙买了一台梳棉机,存放在离我们村12公里的一个镇上,每次聚会都提前一天去镇上打棉花。梳棉机的效率比梳理弓高很多,每个人一次干两天能挣三四块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79年,村里开始了“包产到户”。父亲把梳棉机从镇上搬回家,以为又可以弹棉花赚钱了。但是我父亲的预测完全错了。没多久,村里人开始买梭织面料,连棉花都没有任何人种,他的小手艺就这样毁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进展发生在冶金工业。年轻的时候,钢只能用在刀刃上。村里没有全钢的斧头、镰刀、菜刀。钢就更不用说了,铁也很稀缺,最值钱的就是炒菜锅。它是由生铁制成的。如果空壶过热,碰到冷水就会裂。我不知道我们的锅被修补了多少次。当时的农具基本都是木头做的,唯一常见的金属就是门窗上的锁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每个村庄都有一两个木匠,但在方圆几十英里内只有一个铁匠。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冶炼技术的引进,中国进入了钢铁时代。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现在回到农村,犁和耙变成了钢铁,木制工具变成了古董。
蒸汽机发明200年后,我小时候,村子里的驱动力还是人力和畜力。农村人看一个人是不是好劳力,主要是看他肩膀上能扛多少重量,背多少斤。我们村没有马,因为马太贵了,养起来很麻烦。仅有的驴是生产队最珍贵的生产工具,种地、运煤、磨面、拉车都要靠它们。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喜欢做家务。当时农村用石磨磨面,用石磨碾米脱壳。据说石磨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有节日或婚丧嫁娶的时候,因为要磨的东西多,通常用畜力来带动石磨和石磨。但是当磨削量较小时,只能靠人力来完成。当我的母亲
家乡的石磨、石磨从来没有用蒸汽机驱动过,但是我离开家乡三十年后,石磨、石磨基本都废弃了。村民跨过蒸汽机,直接进入内燃机和电机时代。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弯道超车”!
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和冶金两个传统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很多新的行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用蒸汽机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蒸汽机。但是直到我上了初中,我们村都没有内燃机,更不用说电动机了。
在黄土高原,能种庄稼的土地都是沟壑纵横的山区。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依赖天气。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村民们还是用石头在沟里修了一些水田。水在当地被称为花园,只有少数花园可以用水灌溉,大部分只能人工灌溉。分散的小花园通过提水来浇灌,较大的花园通过一种叫橘子皮的装置来浇灌。
我上初中的时候,村里有一台6马力的柴油机。装有柴油机和水泵,可以把沟里的水抽到花园里。这件新鲜事立刻在全村引起了轰动。只是这台柴油机老是出毛病,没有马上更换橙汁。
后来公社奖励我们村一台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马力不大,但似乎无所不能。农忙时种田、脱粒、抽水,农闲时开面粉厂磨面,或者跑运输。生产到户后,村里几户人家自己买了拖拉机,有的还买了磨粉机和脱粒机,开始商业化经营。慢慢的,到了90年代末,石磨和石磨被淘汰,橘子皮被抛弃,牛和驴也没人养了。
内燃机最大功率
影响发生在交通运输业。我小的时候,方圆几十里内见过汽车的人屈指可数,全村没有一辆自行车,人们出行的方式仍然是步行。1973年,公路修到了我们村。我记得有一日,当一个由26辆吉普车组成的考察队尘土飞扬地经过我们村时,全村男女老少都站在碱畔上观看,真是大开眼界!
如今,汽车在农村不再是稀罕物了。据统计,中国城市人口中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在1999年只有0.34辆,2015年则达到30辆,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都享受到了这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创造!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项重要创造。从出生到去县城上高中之前,我没有见过电灯,村里人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或麻油灯,有些家道贫困的人家连煤油灯也用不起,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父母鼓励我读书,说愿意为我多费二斤油钱。当时全村最亮的灯在生产大队的公用窑,是带玻璃罩的罩子灯,比小煤油灯费油好几倍。到县城上高中时,我第一次见到电灯,不仅宿舍里有白炽灯,教室里还有日光灯。但电压总是不稳,还经常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