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黄 两张富春图
时间:2022-06-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明朝末年,一幅画到了著名收藏家吴宏宇手里,他把这幅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去世前,他决定为自己安葬这幅画。
这幅画是关于一个叫黄的元朝人的。
生活中,我们爬山,登船,涉水,有时散步,觉得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于是开始抱怨自己很平庸。
如果你觉得你在生活中无事可做,我希望你能读黄的书。黄1269年生于江苏常熟,南宋咸淳五年。他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失败者,从小就把“四书五经”全部读完,“两个学派的经典和历史全都知道”。但直到23岁,他才成为浙西莲舫部的一名簿记员。元佑二年(1315年),他的上司张率被仁宗发配,因“贪雕用物”而引起内乱,受到传讯和惩处。作为张的簿记员,黄也牵连入狱。黄出狱时,已近50岁。想想这一生,也快结束了。
一天,正在黄的房间里写作。一个官员朋友来找他说:“你去我家当抄写员吧!”黄把笔收起来,说:“做官也不要走。赶紧回来,我也要出去。”朋友问:“你要去哪里?”黄:“做道士吧!”
黄刷了刷衣服就走了,从此成了一个流浪汉。从那天起,黄开始向人生的旷野进发,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在古代,50岁是人生的暮年。也许除了死亡,黄已经一无所有了。但死亡从来都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人不老心不死。心死了,时间也跟着死了。
对于黄来说,他人生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黄早年师从赵孟頫学习书画,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入道后,黄遍游山川,寄情山川,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他从山中景点取材,观察山川,更是如痴如醉。有时他整天坐在山里,废寝忘食。郑元年(1341)秋、八月间的一天,赵孟頫的孙子去学黄的山水画。在他做业务的时候,黄到了,然后互相学习,一共画了《山水图》,是个酒楼。这种机缘巧合,让元代两位大画家作画,把一个山水瑰宝传给了后人。
黄七年(1347年),已78岁。
那年秋天,黄和他的道士朋友回到富春山。一天,黄在山居南楼眺望富春江,见江平在练琴、钓鱼、唱歌到很晚,便决定画一幅描绘山居风光的巨幅画。
对于其他人来说,画这么大的画本来就很难,更何况是年近80的八旬老人。但是对于黄,来说,他做任何事情都不管别人怎么说。
富春江四面八方,有十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数百棵树,姿态各异。黄游遍了富春江畔。他总是带着兽皮和内置的绘画工具。他每次看到山里的一个景点,都会拿着展览纸记下来。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无声,流水无痕,这些都成了他人生的注脚。三年后,第十年(1350年),黄81岁,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完成。
在这幅画中,黄把人隐藏在山川之中。画中有八个人,但人们只能找到五个。在黄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回想起来,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既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
黄十四年(1354年),大笑而死。
故事讲完了吗?不要!黄死后,这幅画的遭遇更加离奇。
明成化年间,这幅画到了明四家之一的沈周那里,沈周视若珍宝。但有一次,沈周拿着《富春山居图》找人题字的时候,被那人的儿子藏起来倒卖了。沈周深深后悔了。不久后,沈周发现画卷出现在市场上,但因为资金不足,沈周没能买回来。为了暂时安慰思念的痛苦,沈周根据自己惊人的记忆力,从头到尾背诵了一个长卷,于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出来了。
时隔近140年,《富春山居图》突然出现在著名收藏家吴宏宇手中。在他收藏的几万件藏品中,唯独他爱《富春山居图》,视之如命。清顺治七年(1650年)的一天,病危的吴宏宇躺在床上,告诉家人烧《富春山居图》给他下葬。就在这幅画被放入火盆时,吴宏宇的侄子吴京安赶来,从火盆中取出了这幅画。可惜这幅画已经被烧成了两截,前半部分命名为《剩山图》,后半部分命名为《无用师卷》。两幅画历经多位藏家的传世,与世界共沉浮,若隐若现于民间。
1938年《剩山图》进入西湖博物馆(现浙江博物馆)。1948年《无用师卷》迁到台湾省。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段将两地分开。2011年6月1日,距离吴宏宇烧毁画作已经过去了361年。两件103010,《富春山居图》和《无用师卷》,分别时隔三个多世纪,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重聚。
两岸文化人都说这叫:合山河!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