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人工愚蠢
时间:2022-06-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叫Teo的意大利机器人和一个年轻的中国钢琴家在幕后演奏同样的肖邦钢琴曲,让观众和钢琴家郎朗分辨出哪个是机器人,哪个是真人。演奏结束后,观众猜测不一,最后请郎朗鉴定。郎朗的回答是正确的。主持人问他:“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他说,“一个真正的演奏者演奏了一个错误的音符,但机器人却演奏得很完美。”真实玩家的失误成为区分机器和真人的主要依据。
这是典型的图灵测试。1950年,被誉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预言了人类创造出真正智能机器的可能性。注意到“智能”的概念很难准确定义,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可以与人类对话(通过电传设备),并且其身份无法识别,那么可以说它具有智能。这种简化使得人工智能研究解释“思想机器”成为可能。
图灵测试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它要测试的不是机器能否智取人类的智力,而是机器能否完美模仿人类的行为,愚弄作为评判者的真人。所以,如果机器人通过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来暴露自己,那它就失败了。
罗布纳奖(Robner Prize)是一项人工智能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选出与人类最相似的计算机程序。采用竞赛的标准图灵测试。在每一轮比赛中,裁判都与真人和使用计算机的智能机器进行文本对话。根据答案,决定哪个是真人,哪个是人工智能。早期的罗布纳奖是普通人评的,经常被智能机器骗。后来的哲学家、计算机工程师、记者等。加入了评审,但是有人被骗了。
1992年罗布纳奖评选结束后,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文章《人工愚蠢》,认为这一奖项获得者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能够部分“模仿人的打字错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一眼就能看穿,所以要故意留下“破绽”。图灵本人也认为,编程时在输出结果中加入一些错误,可以让“玩家”变得更好。
在钢琴演奏中,机器人特奥就因为“太完美”而暴露了自己。但坐在台下的观众很容易被欺骗,郎朗对这首曲子了如指掌,能认出琴童的“破绽”。但是如果特奥会的制作者也为它设计了一两个小错误呢?
其实所有的模仿都需要一些“不完美”的处理。比如仿冒的古董不能太完美,有些恰到好处的不完美才是真的完美。学生有时会故意留下一些抄袭作文的“破绽”作为掩饰,因为这样更容易蒙混过关。那些没有经过妥善处理或者难以处理的假货,一眼就能识别出来。
特奥要想完全模仿人类,不仅要模仿人类的智力,还要模仿人类的非智力。图灵测试要求机器全面像人一样,而不仅仅是部分像人一样。而人类有很多非智能行为,比如一时冲动说谎、口吃、习惯性的“这个和这个”、在键盘上打错字母、钢琴演奏失误等也属于非智能行为。有时候,图灵测试也会测试这些不智能的行为,比如你被侮辱了会不会生气。
所以有一个问题,为了模仿真人,欺骗测试人员,应该加多少,加什么样的错误?机器应该模仿什么样的真人,天才、平庸还是傻子?所以,一个真正的“模拟人类”会是一个悖论。就算人工智能机器能完美模仿傻子,谁还需要这样的智能机器?但是从模拟智能的角度来说,模仿一个傻子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成就,因为高智能不是问题,难的是如何自然的变傻。这需要开发者的高度智能。
对于习惯生活在蒙面社会的人来说,迷茫是一种懂得伪装的生存智慧。一开始不傻也不傻的人,装傻装得很逼真,作为生存的必要方式。一般人只要能克服开始假装或伪装的心理障碍,稍加练习,很快就会得心应手。这种以假乱真,适应环境,融入环境的能力,可以算是人类的高级智能。如果机器能表演出这样人工的傻逼,那一定比弹琴更精彩。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