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边界
时间:2022-06-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无异于取消道德;但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那样我们就会像对方一样堕落。所以孔子的观点是,用正义对待无良之人。
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的仁慈,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节制的报复。
孔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人无情,病甚重乱。”(《论语泰伯》)如果你太讨厌不友善的人,那就麻烦了。我们可以理解,世界上很多麻烦都是由绝对的道德家造成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来宣扬道德,就像扛柴火去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来惩罚不道德,就像以暴制暴。
举个例子。山东省威海市53岁的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盗窃,尽管身中数刀,仍在与劫匪搏斗。最终,这位19岁的劫匪崩溃了,李建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事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李建华老师展现了人性的高贵与美好。然而,在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后,出现了争议。很多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混混,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一位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歹徒,我要剥他的皮,取他的筋,吃他的肉,碎他的骨,吸他的髓!”这种极其残忍的心态让我毛骨悚然。我从来不在网上留言,但是我忍不住留言:“你更像个混混!”
孔子成了鲁的大牧童,拍下他的事迹,坚决推行“降三都”。他的学生被鲁王纪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实施。可以说,攻陷三都的成败,关系到孔子在鲁的政治生活。然而,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宫竟然在纪的家人面前说的坏话,导致失去了他的职位。他对陷入三都的失败负有责任,孔子最后离开了山东。
这样的学生,后人叫他“圣门鼻涕虫”,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有一位医生,名叫子夫镜泊湖,他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真不像话。如果你允许,我有权力杀死他,让他死在街上。”
子曰:“吾道若能行,则命也;如果我的方式行不通,那也是命运。公伯辽能拿我的命怎么办?”(《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了杀靖波的建议。
公伯僚不好。但是,如果我们用杀死他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会更糟糕。还有比这更恶劣的行为和更恶劣的人用极端手段清洗异己吗?
孔子为什么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成全道德?孔子为什么反对极端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所有的极端措施都必然隐含着某种价值的毁灭。而且极端手段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观。
正义有边界。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