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简主义变成压迫
时间:2022-06-23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出生于伊拉克的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得了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综合体等。(编者注)生前有一次,他来台湾省递交提案。一位崇拜她的建筑师去看她,说:“你的建筑线条太美了,看起来就像来自外太空的一样。”
咋回答得干脆:“扯淡!”
哈曾经帮潘石屹设计过一个房子。当时潘石屹夫妇想让我采访扎哈。但是潘石屹很矛盾。他怕我们两个女人在面试的时候打起来,因为扎哈是一个态度很直接的人。如果她不喜欢别人说的话,她就会走开。
我采访扎哈的时候,她说她觉得其他国家的人看不懂她的作品。中国人怎么可能看不懂她的作品?
中国一改革开放,她就来了中国,去了拙政园、长城等景点。她觉得中国建筑的美,尤其是建筑理念上的一些突破,是她在其他地方没见过的。她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台词。
特朗普的“长城”是长条形的,品味很差,但中国的长城是建在山上的。扎哈认为长城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线条之美。放眼江南的四合院,所有的墙都是蜿蜒的,所有的回廊都是弯曲的。这种弧线体现了江南庭院的温柔。
查抓住了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线条,并将其转化为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中国人怎么可能看不懂她的作品?
同样不被理解的是贝聿铭。贝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已经很老了。博物馆建成后,很多人评论说:“怎么看起来有点像日本建筑?”他很难过,觉得中国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元素。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建筑细节演变出新的几何效果。站在博物馆中轴线的北院,透过大堂玻璃可以看到江南水景的特色,轮廓分明,剪影分明,似乎与附近的拙政园相连。曾经有一段时间,上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场所。英法在上海搞殖民活动时,带来了西式建筑。但是那些年来殖民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自己国家是什么阶级?他们审美素养高吗?而是扔掉了所有残存的古代美学,开始照搬那些人带来的西方美学。
一旦某个东西被注意到,其他人开始复制它,这就成了一场灾难。就像现在大家都在追求的极简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当处处提倡极简主义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极大的压迫。
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是破坏性的,一点也不美好。
我有一个不熟悉的工作角色:3354,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在当委员的9年多时间里,我最热衷、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查仓库。当时真的觉得自己是个皇帝,因为每次台北故宫展出的东西,大概只占库存的20%。走进仓库,就能看到各个朝代的艺术特色。
朱元璋灭元的时候,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推翻了元朝的审美。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朝代都推翻了前一个朝代,写了自己的新东西,建立了自己的首都,制定了自己的法规制度。
似乎很多人都习惯了踩别人的头,通过踩别人来凸显自己。这是他们相信能够成功的方法。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