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汴京到杭州 一场苏轼精心策划的私奔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陈听说苏东坡被贬杭州,以为他被朝廷贬了职,赶紧写信安慰他。他不知道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一个
晁云第一次放生到杭州,就来找苏东坡。
上一章已经提到,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在杭州上任,时年38岁。有一次,他和周知的陈翔一起看歌舞,看到一个气质不错的小姑娘,眉宇间却隐含着忧伤。一问才知道父母双亡,被亲戚卖到杭州的青楼楚馆。就因为她才12岁,还没成年,就让她先学才艺。苏东坡被她的歌声和生活经历所诱惑,所以肯定是被救赎带回家的。她被封为朝云,但她是作为一个女孩,而不是作为一个妾。直到四年后,朝云十六岁,苏东坡才正式收她为妾。当时,苏东坡掌管徐州周知。
云善解人意,冰雪聪明。苏东坡第二次去杭州,每天饭后都会在室内爬行。这是他的养生之道。有一天,他突然指着自己的肚子问:“告诉我,里面是什么?”一个丫环说:“都是文章。”一个丫环说:“都是学问。”苏东坡不同意,只有晁云脱口而出:“学士腹不合。”
听了这话,苏东坡哈哈大笑。
二
按理说,司马光重返政坛,苏东坡的日子就到了。但苏东坡独立固执的“毛病”并没有改变。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时与苏东坡同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67岁时奉皇太后之命回宫,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出任宰相。北宋的政治舞台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这个司马光不仅会砸缸,还会彻底砸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他新官上任,就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
在《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一书中,刘仲敬说:“他们是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不能满足于纯理论的胜利.他们和苏拉、庞贝一样,用极端的手段修补被革命者破坏的‘祖宗之法’,从不相信违法者有资格要求保护者平等对待”,并说:“他们是最后的唐人,不愿意为了虚伪的高调而放弃自己的工作”。
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和他曾经实施的新法一样,也是病危。当司马光废除征兵法的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只是微微叹了一口气:“哎,连这个法也废除了。”不愿意说“这个法律根本就不应该废除。”
王安石死后,病重的司马光半倚在床上,命人厚葬王安石。
如果反过来,王安石也会如此。
他们在政治上可能有赢有输,但在人格上都是赢家。
在司马光回到朝廷的那一年,苏东坡已经被提升为郎中。他得到了一条金腰带和一匹包金包银的鞍马。后来又先后被任命为中书秀才、翰林学士,成为三品钦差。他飞黄腾达,但就像李敬泽笔下的伍子胥一样,他永远无法让他的上级喜欢他。他永远也不能对付它。他总是像他的妃子朝云描述的那样吃饱。此外,一直崇拜他的宋神宗和一直保护他的高太太都死了,年轻的宋哲宗被一群错误的小学生愚弄,开始疯狂地攻击元佑的部长。四面楚歌的苏东坡开始了一路被贬的过程。
司马光和吕公著这两位宰相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连王安石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都被废除了。苏东坡站出来为王安石辩护。苏东坡不喜欢二元对立。他喜欢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他不仅对司马光有意见,还在政治大厅里和司马光大吵了一架。回到家,怒气未消,连骂:“司马牛!司马牛!”
“肚子不合适,”晁云开玩笑说,把苏东坡描述得入骨。
三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三月,苏东坡第二次来杭。正是在他多次要求离开之后,朝廷终于同意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为杭州知州,统领浙西。
它仿佛在对宫廷里的官僚们说:不用麻烦你们了,我自己出去。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北京,在杭州任将军判官时,正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那一年,他39岁。那是他带朝云回家的那一年。这次去杭州,他已经54岁了。15年后,杭州依旧,他的心却大不相同。
在苏东坡眼里,朝廷的官员只会争权夺利,干不了什么正经事。林语堂先生对宋朝政治制度的弊端有过精妙的分析:“宋朝的政治制度最容易导致朋党之争,因为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即使到了元丰元年(1078年),政府系统改组简化后,仍然是宰相,没有特别的职责。当权者和反对者之间没有严格的权力划分。法院没有办法由多数党来裁决。因此,政治活动只是私人个体之间的斗争,这一点在西方更是如此。这个系统是最好的让平庸盛行的系统。这场政治斗争也有一些规则,但主要是在幕后遵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被
相继贬官,并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自此以后,党议不断发生。孔子曾说:“君子不党”。但是,在实际的环境下,一个官僚的政治理想,怎么可能全凭一己之力去完成呢?欧阳修曾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向宋仁宗上过一篇奏章,就是著名的《朋党论》,把朋党定义志同道合的政治共同体,但宋代朋党,还是没有像欧阳修希望的那样,成为“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的“君子之朋”,而是沦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而形成的政治集团,以至于宋代后来的党争,连“政见”都不见了,纯粹成了人事之争、利益之争,甚至神经过敏,到处捕风捉影,诬陷好人,弄得满朝杯弓蛇影,人人自危。
从东汉党锢之祸、唐代牛李党争、宋代元祐党案到明代东林党案,朋党政治一直是中国王朝政治中最黑暗的一部分,一曲《赵氏孤儿》,掩藏的却是党派斗争的无情。以至于像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王诜、秦观、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这样一批有学问、有抱负、有见识、有气节的人物,都不得不为朋党政治而终生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