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望到希望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成都一名急诊科医生在救护车上为患者充当“人肉支架”,赢得了不少好评。
照片中,肖医生蹲着,双手紧紧抓着急诊床和座椅保持平衡,呼吸不畅的病人趴在身上。3354从救护现场到医院,这个姿势持续了20分钟。
救护车,一个充满希望、失望、冲突、焦虑等情绪的空间,日夜穿梭于城市,却很少被镜头注意到。屏幕上呈现的救护车空间往往是片面的、重复的:冷静的医生,奄奄一息的病人,刺耳的喇叭声,摇着医生胳膊乞讨的家属。
真正的救护车是这样的吗?
最近播了一部纪录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把镜头对准了救护车里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乘坐救护车的次数是很少的,这个空间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是这几十分钟的车程真的需要大家知道,因为它是如此的沉重,几乎等于生命的重量。资源滥用
在这部纪录片之前,国内没有关于救护车的专业影视作品。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现场接受的紧急抢救,救护车是院前急救的主要载体。“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任何条件下,遇到任何病人,都要快速反应,积极治疗。”片中一位医生说。
但是有时候专业负责的精神会遇到一些钻空子的人。
在一些病了很久或者有方便计划的患者和家属眼里,救护车简直就是触手可及的网约车。带着脖子扭伤、轻微擦伤、发烧等非急诊疾病睡觉,明明可以自己去医院,却把救护车当成高级出租车,甚至指定开到某家医院,只是因为“全家人都习惯在那里看病”。还有人甚至用急救队当临时护工,每周替他们完成送老人去医院的任务。
这些医疗资源的滥用,不仅违背了救护车救治急诊病人的初衷,也影响了急救中心的正常运转。但是,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既没有权利拒绝,也没有权利管理或执法。
资源的短缺,再加上被救方的冷漠甚至调侃,导致很多救护车每天都在做无用功,走错路。那些飞驰在街道上的救护车,很多注定只能去一个毫无意义的目的地,而真正的重病患者还在艰难地呼吸和等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每日短缺和每日疲软
对于急救工作者来说,像肖医生这样充当“人肉脚手架”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被神经紧张的病人呕吐,把神志不清的病人从恶臭的垃圾中抬出,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把手套里的汗倒出来,这些都是急救人员的日常状态。
一线急救人员压力大,责任重,每天12小时轮班不间断工作是家常便饭。为了别人的健康没日没夜的跑来跑去,他们连正常的三餐都不能保证,所以经常要在旅行间隙去便利店买盒饭。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大部分人患上胃病、颈椎病等慢性病。
这一切的背后,是应急资源的短缺。
上海是中国救护车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平均每4万人拥有一辆救护车。上海120中心每年出诊76.3万人次,接诊68.9万人次。压力还是那么大,国内其他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
同时,高强度的劳动并没有给急救人员带来高回报。即使有多个专业证书,二三线城市的急救人员月薪也不过四五千。高考的时候,护理专业是医学专业中分数最低的。相比之下,在欧美国家,护理是大学的重要专业,录取标准高,资格考试通过率低,相应的护士工资也很可观。
目前,英、美等国的院前急救主要由专门的急救医疗技术人员负责,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转运病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效率。在中国,院前急救由医生主导,加剧了医院人员的短缺。
此外,我国各地医疗报警系统等级复杂,缺乏统一调度。一些外包救护车与医院的不正当利益关系屡见报端。
本该为生命而赛跑的救护车,前方障碍重重,旅途自然不会一帆风顺。电视剧和现实不一样。
在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影视作品中医院的形象是怎样的?
窗户明亮干净,走廊空无一人,医生偶尔会做几个紧张的手术,每天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爱情和勾心斗角上。
平日里看的医院呢?
人,人,人,人……医院级别越高,人就越多。每一层楼、每一个科室都挤满了病人、家属和医生,噪音日夜充斥着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相比国外,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剧。之前的所谓医疗剧,都只是披着医疗外衣的情感故事。医疗影视剧不成熟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医疗意识的不成熟。
比如在公共急救教育方面,中国最好的城市。
市是深圳,有1%的人口学习过院外急救课程。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30%,澳大利亚则达到50%。公众急救意识的缺失可能导致救护的错误甚至失败,有时也会导致医患双方的对立。
急救仅仅是一场治疗长跑的开始,一部纪录片所能展现的,也只是急救工作的一个侧面。要帮救护车理顺从家庭到医院的道路,需要传播理念,需要增加资源投入,需要整个链条上所有主体的参与。
幸运的是,全民急救的意识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上海、成都等城市现已逐渐建立起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网络。这就意味着接受过急救培训的非医务人员可以合法使用该仪器,在“黄金4分钟”内抢救心脏停搏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