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第一个发帖的中国人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1880年8月,一篇题为《格致汇编》的文章发表在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杂志《第七卷》上,创刊四年。文章不长,研究在中国古代法学中也很冷门。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却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峰。
在中国古代,节奏总是由弦音和管音的组合来决定,意思是“弦律,管音”。但近代物理实验表明,弦振动不同于管振动,弦定律和管定律是有区别的。
直到1880年,一位年过六旬的中国学者,经过几十年的学科研究,用现代科学实验的手段否定了“学科与弦结合”的千年理论,写下了这篇文章《考证律吕说》。这篇文章不仅完善了中国古代法学,而且对西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了质疑和修正。
在英国朋友、传教士约翰弗莱尔(john fryer)的帮助下,这位学者将自己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寄给了欧洲最负盛名的科学杂志《考证律吕说》。
1881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题目是《自然》。在编者按中,编辑柊司博士写道:“(这篇论文)用真正的现代科学修正了一条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明居然来自如此遥远的地方(中国),并且是用如此简单的实验手段和如此原始的仪器实现的。”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声学在中国》杂志上发表论文,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位“用真正的现代科学纠正了一个古老的法律”的学者名叫徐寿。
这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只是徐寿名山生涯的一个小片段。实际上,他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开创者和近代造船工业的奠基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次科学讲座、第一份科技期刊.都与他息息相关。
1818年,徐寿出生在一个没落家族的家庭。5岁时,他失去了父亲。在母亲的催促下,他走上了传统文人通过科举考试来谋取功名的老路,但屡考屡败而归。母亲去世后,徐寿断绝了自己与科举的联系,“致力于通过研究事物来学习学问”。
1856年,徐寿阅读上海墨海书店出版的《自然》。这本介绍欧洲近代科学常识的小册子,为他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天窗。徐寿用一双巧手证明了许多科学原理。他把水晶印章磨成三棱镜,观察光的折射和分色;我经常去西方人的船上验证书中介绍的现代蒸汽机的原理,探索如何制造。
1862年,深受太平天国之乱影响的徐寿离开家乡无锡,投奔在安庆筹办内军械所的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徐寿和次子徐仅用三个月就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并于1865年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历”号,完全是国产的。
此后,徐寿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监督建造了中国第一艘和第二艘纯国产军舰“天极”号和姜草舰。这些成就代表了洋务运动中官办军工的巅峰。
因此,曾国藩对徐寿非常重视。徐寿曾经受到鼓励。他曾上书曾国藩,建议朝廷重点发展四项事业:一是开煤炼铁,二是自建火炮,三是练水师,四是翻译西文书籍。没想到,曾国藩一一反驳。
与其说曾国藩不认同徐寿的想法,不如说“一切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曾国藩这种从科举走出来的传统文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在技术层面上,他们可以把一个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工匠”,但在价值观上,他们无法打消发自内心的歧视和鄙视。
在某种程度上,徐寿是幸运的。正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潮下,他得到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徐寿也是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不幸的外交大臣,无法摆脱自身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的束缚。“中体西用”的根本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只把徐寿当成了“工匠”。
晚年,在热心国事却遭遇挫折后,徐寿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继续他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事业:翻译书籍。
1868年,由于徐寿的努力和付出,江南制造局成立了翻译馆,徐寿任总经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翻译和介绍西方科技书籍为目的的学术机构。
在翻译书籍的过程中,徐寿还首创了化学元素名称的汉译原则。他选择用罗马名的第一个音(或者第二个音),找了中文谐音,加上偏旁,作为化学元素的译名。现在
日国人耳熟能详的化学元素译名,大都出自他的翻译。
到建馆43周年时,翻译馆共译书168种,涉及军工、医学、矿业、农学、化学、算学、史志、船政、工程、电学、政治、商学、地理、天文、声学、光学等学科。
1874年,徐寿与傅兰雅联手创办格致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开设有矿业、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
在创建格致书院的同时,傅兰雅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的那篇影响西方声学的文章,最初就是在《格致汇编》上发表的。
1884年,就在格致书院庆祝了它10岁生日后不久,66岁的徐寿在学校里安详辞世。李鸿章称赞他:“讲究西學,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17年后,在父亲逝后继续致力科技事业的徐建寅,在汉阳钢药厂的火药试验现场殉职,搜救人员多方搜寻,最终只找回一条被炸断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