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中寻求自由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朱光潜先生曾经写过《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篇文章,分享了他的一件往事:初学写诗填词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把作品拿给一个擅长诗歌的朋友看。朋友看了之后批评他,说这些作品不能接受,因为他不努力,喜欢耍小聪明。
对于这样的批评,朱先生起初并不服气。后来多关注了前人的作品,觉得自己的作品真的不好,朋友一针见血。
朱先生感慨地说:“我想,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在生活于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有大的成就。要有大作为,就要走阻力最大的路。”
这篇短篇小说触及了文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张贴。
以学习写古典诗词为例。和学书法类似,就是需要一个“贴”的过程。
写书法很好理解,但是怎么写诗呢?
一点都不神秘。比如李白的诗:“人在千里之外,繁华一杯。”这两句话是不是有点类似于隋末唐初诗人余宝的“哀生千里,君恨一杯”?
高适的诗“功名千里,心在一杯”和李白一样,也是对余宝的赞颂。
李白和高适的这种做法,是一种“临贴”(模仿前人)。他们的这些诗不怎么灵动,但都是很典型的寄的例子。究其原因,在于明显的抄袭前人的痕迹:李白不仅完全沿用了余宝的句式,而且十个词中有五个与余宝的诗相同,而高适有六个词与余宝相同。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写书法不贴,写诗不仿前人的情况。不可否认,文艺创作中可能有一些优秀的人才是不需要贴吧的;但是,在古典诗歌领域,真的没有一个天才可以这样做而成名。
这是因为,一个人要想把词连成诗,首先要理解词的意义,掌握组织词的艺术和科学,这需要一个阅读、思考、模仿前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李商隐、苏轼等伟大的天才,都是非常善于模仿前人的,在走出去很多地方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无迹可寻的地位。
朱光潜先生的那句“走向阻力最大的道路”,真的可以唤醒世人。人类的感情不是怕死,而是爱放松,讨厌工作。研究这件事在某种意义上是违背人情的。就像体育锻炼一样,需要反复征服惰性或者路径依赖。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完全舒服的(学习后的舒服感并不是这样)。
古人学诗的坏处是太懂发帖,以至于依仗路径,陷入前人的窠臼。情况严重的,就偷古人的东西。
现在学诗的人的病就是轻视岗位,不肯低头下决心学前人,把心思用在自己身上。结果就是作品写的越多,吸引力越小。极端主义者甚至主张抛弃以前的韵律范式,有很多人自己写格律诗,而不是保持水平和《平水韵》。
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搞错了“敌友之谊”:流传多年的韵律范式看似枷锁,实则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天生的惰性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关于第一点,古典诗歌的写作就是一个完美的证明:古典诗歌的格律比格律诗少,但古典诗歌的写作难度比格律诗高。
行走在世界上,我们可能经常需要做这样的筛选:有些规则是对人有约束力的,有些则是在帮助人。当我们试图越过或打破规则时,我们首先应该警惕惯性是否在起作用。因为很多人,包括那些几百年不见的天才,——在规范中寻求自由,这是世界普遍现象。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