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互联网潮流的引领者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人
1995年4月,马在深圳接待了一个名叫丁磊的浙江宁波人。丁磊和马的身高差不多,都是1.8米左右。更何况两人都是1971年10月出生的。
作为惠多的站长。深圳站,马有义务接待惠多。“南漂”到深圳的com用户。此时的丁磊是一个迷茫的无业青年。他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主修微波通信,辅修计算机。这是一个对计算机有着狂热爱好和超人直觉的技术天才,从一开始就打算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计算机企业。在学院校友名单中,有同学给他留言:“希望你早日实现拥有自己电脑公司的愿望。”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宁波,成为电信局的一名工程师。在机房,他成为惠多首批100名用户之一。就在那时,他在深圳认识了马。
到了1995年春天,丁磊再也忍受不了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决定“炒了自己”。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这是我第一次解雇自己,但我是否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我人生的分水岭。”他一个人去了热浪滚滚的南方,四处游荡,拜访了几个熟悉网络却素未谋面的网友。他想看看他们长什么样,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在深圳,他遇到了一个同样焦虑、迷路的小马站长。今年5月,丁磊入职美国数据库软件公司Sybase广州分公司,成为一名技术支持工程师。
当技术人员马和丁磊在南方面面相觑的时候,一些看似与信息行业没有专业关系的人却冲过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当年4月,31岁的大学外语教师马云在浙江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它于5月正式上线,号称是中国第一个在线商业信息网站。马云想打造一个为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赚钱的方式就是鼓励企业把企业信息挂在网上。
1995年5月,应用化学专业的张淑馨和丈夫在北京创办了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时空”号称是国内唯一一个以公共信息服务为基础,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可以看电子报,可以在网吧和不认识的朋友聊天,可以在网络论坛畅所欲言,可以随时上网。”在中国互联网的初创期,英海威扮演了启蒙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是第一个形成公众品牌效应的互联网公司。张树新在中关村百一路(现称中关村大街)南端的拐角处竖起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北纬——米?”它被许多人用作路标。
7月,已经拿到麻省理工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在同一所学校认识了内格罗蓬特,并迷上了互联网。他决定放弃成为李政道式物理学家的理想,投身于更刺激的“数字生存”。在内格罗蓬特的帮助下,张朝阳成功筹集了100万美元,并于今年年底回到北京。他想做一个名为“中国在线”的项目。
未来会证明,马云等人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虽然会遇到各种挫折,也不是每个人都走到了成功的终点。
1996年,随着年轻的美籍华人杨致远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雅虎模式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竞相模仿的对象。但是,一直担心找不到网站模式的张朝阳,还是决定全盘抄袭雅虎。他找人开发了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取名搜狐,很像雅虎的“表哥”。
我们一起创业吧。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性格安静、从不与同学走动的马经常与张之洞在一起。
在腾讯的创始人中,张志东是唯一一个自称“土著”的宝安人。
大学时,张之洞和马同班,但关系并不密切。“我和他不在一个宿舍。他在701,我在725,隔着走廊几个房间。”当时,马给和张之洞的印象是,“他很有毅力。他经常在早上绕着学校跑,所以他应该已经跑了很长时间了。我也跑了一会儿,后来就没坚持住了。”张之洞不喜欢运动。他痴迷于围棋和象棋。
毕业后,张之洞去了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这是华南最好的工科大学。在几个创始人中,张之洞的计算机算法技术是最好的。他个子不高,长相朴实,性格甚至有点木讷。他在那里总是面带微笑,内心却坚定而敏感。可能是因为他家境稍微好一点。张之洞从小对物质没有太多需求。即使在腾讯上市,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他仍然开着一辆并不豪华的宝来车很长一段时间。
1996年9月,张志东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深圳,进入曙光网络公司,马曾在该公司实习。他被分配到一个致力于电信企业的小型项目团队,负责给
家寻呼台提供网络服务。就是在那时,他遇到了3年没有联系的同班同学马化腾。
这是一个十分戏剧性的情景。张志东发现这家公司的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经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是有黑客入侵。他通过一些异常的访问日志调查来源,很快追溯到了IP地址来自罗湖区的润迅公司。在记忆中,他唯一认识的润迅人就是马化腾,而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是机房里出了名的病毒高手。于是,他拎起电话就拨给了马化腾。
“这是你干的事吧?”他用不疾不徐的语气直接问。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阵熟悉的“呵呵”笑声:“我就是来试试你的水平。”
马化腾提出见面,约的地点是黎明网络公司附近的名典咖啡馆,这是华强北一带非常出名的程序员聚集地,灯光昏暗,人声鼎沸,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那里密谋着他们青涩的梦想。就这样,老同学又走到了一起,在后来的一年多里,他们经常在周末见见面、聊聊天,发生在互联网世界里的种种新闻让他们嗅到了暴风雨即将来袭的气息,他们像海边的两根芦苇一样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