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见物爱民
时间:2022-06-22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前不久,一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传遍了网络。作者是浙江台州的王女士。她的家被偷了,包括她已故丈夫的手机和电脑。她给小偷发了一封信,说不会追究现金等财物的去向,只要求对方把手机和电脑里的文件拷贝到u盘里,归还。里面有丈夫的照片、工作资料,“他所奉献的青春、汗水和心血”,也是5岁女儿亲近和认识父亲的一种方式。
“对我们来说,你带走的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我们家人灵魂的安息之地。”稍感欣慰的是,警方很快破案,物品物归原主。
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有的人焦急地寻找着记录着儿子生活的手机,有的人为了亡母的旧手机能持久,买了一大堆电池。对于事件中的人来说,电子产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重要,但它们作为载体存储的信息和数据才是意义重大的。
当我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时候,我常常羡慕现在这种在高科技加持下对人和事的珍惜和记忆方式。
我从未见过我的祖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渴望接近他。这个农村老人没能赶上信息技术时代。当他在20世纪80年代因病去世时,他的家人过了几年才买得起一台胶片相机。
我爷爷没有留下照片,他心爱的老烟枪也和他埋在一起。烟盒到了我的手里,这构成了我唯一的孙女对他的唯一了解。
我再也找不到我祖父的遗物了。他种的地荒芜了,他拉的板车坏了,抹了香油的石磨歪在院子角落里。手写的户口本可能是我小时候撕的。后来他住的村子拆迁了。
我很懊恼自己年轻时不懂事。如果我是今天,哪怕是爷爷鸡舍里的纸片,我也会视若珍宝。就像新闻里那些老旧的笔记本电脑和精心收藏的手机。东西不一定值钱。只要被亲人感动,对自己都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思念。
从父亲和姑姑的回忆里,我挖出了爷爷的干净毛巾,平底裙,飘逸的字迹,给奶奶的时尚面料,给孩子的炸糖饼。他还有一个闪亮的钱箱,他的兄弟姐妹都偷过票买花生。至于爷爷的长相,他们也无法给我画出清晰的——的大脑和长脸。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画面。
“你爷爷长得像广告里的演员!”我姑姑说。当我要去网上查的时候,她已经不记得广告是什么了。
面对五十多岁的爸爸和阿姨,我能说什么?老化退化的人脑是如此的不可靠。
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就不一样了。只要修复或备份,照片和视频总能像以前一样清晰。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的作用远不止保留那些声音和微笑。
如果我爷爷今天还活着,即使他的手机石化了,硬盘损坏了,我依然可以在他的美食应用里找到他公布的炸糖糕秘方,传承他的手艺,还原家的味道。他的博客可能有心理日志《艰难养育6个子女,夫妻如何保持恩爱不吵架》或者《用故意敞开的钱包解决吱哇乱叫的孩子》。点开我爷爷的短视频App账号,里面可能也有他的书法练习独家教程和我爸当年挨打的直播。
漂浮在网络世界的应用数据可以全方位记录用户的生活,让没有赶上时间或空间的亲朋好友不必为错过而遗憾。
只是这种重逢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早在14年前,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幸存者就遇到了麻烦。年轻的贾斯汀埃尔斯沃斯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被杀。父亲在整理自己的遗物时,希望能在雅虎的邮箱里拿到儿子的邮件作为纪念,但遭到了雅虎的拒绝。原因是雅虎承诺对用户的账户活动保密,“即使在他们死后”。更有甚者,如果邮箱90天不使用,雅虎会删除这个账号。贾斯汀的父亲不得不将雅虎告上法庭,这成为美国数字遗产纠纷第一案。
中国也有过类似的争议。2011年,一位徐先生车祸身亡,他的QQ邮箱里保存了大量与妻子的照片和信件。面对徐先生妻子要求开放亡夫邮箱,腾讯也没松口。
关系到用户生前的隐私,数据遗产的传承很难有定论。我国目前生效的法律条文只明确了互联网数据权和虚拟财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一部分,对于互联网遗产继承还没有系统规范的立法。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管我有多好奇,多思念,爷爷可能有很多东西是他不想被孙女窥探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悲剧。发帖人经常翻看自己深情的丈夫意外去世后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直到有一天她点开手机里的交友软件,看到了丈夫正在和一个陌生女子暧昧聊天的新闻。
假设有一天我走了,我会留下五个微博小号,一个跨越几十年的朋友圈,一个云笔记账号,一个谷歌相册,一个很快就满了的云盘。有我检查减肥效果的半裸自拍,有和旧爱聊天的截图,有一次吵架后对男朋友的抱怨.对于我的家人来说,它们可能既是思念,也是负担。
。
我并不想让孙辈看到我跟不是他们爷爷的男人亲吻的照片,但又舍不得让他们忘掉奶奶当年的风采。
好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为我想点子。从2015年起,社交网站“脸书”的用户可以设置账号在自己死后注销,也可以选定一个代理人,负责打理自己去世后的“纪念化”账号。代理人无法登录进入逝者的账号,没法看到该账号的任何站内信息,但是可以进行更换封面等操作,以供亲友悼念留言。新浪微博允许逝者的亲属接管微博账号,还会对账户进行防盗号保护。有人创建了网络遗产托管业务,用户可以把网上账户的密码提前保存在这里,在他们去世后,这些密码会被提交给事先指定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