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好文章是什么味道?


    时间:2022-06-2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好文章是什么味道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司文郎》。

    一个失明的老和尚,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只要他闻到被烧焦的手稿,他就会知道这个作品是好是坏。两个北方学者和一个南方学者互不相信对方的写作水平。听说老和尚好神奇。参加完省考,他们决定一起去找老和尚,让他评判一下自己的应试作品是什么样的。

    老和尚说:“你把作品烧了之后,让我闻闻,我就知道是好是坏了。”

    来自余杭的南方学者首先把一些大师的作品一一烧掉。老和尚一闻,就大声说:“哇,味道真好,简直全完了。好文章。”

    然后,书生余杭把自己的作品烧给了老和尚。

    老和尚一闻到味道就大叫:“这是谁的作品?这味道太难闻了,我都要吐了。”

    余杭很不开心。几天后,名单公布,余杭秀才居然被录取了。

    他们又去找老和尚说:“你看,你的判断很不准确,说不好的文章都被考官拿走了。”

    老和尚说:“那不是我的错。可能考官的文章和你的一样臭。不信你可以找考官的文章烧了。我能闻出哪个是喜欢你的考官写的。"

    余杭让秀才读考官的作品。其中一个被烧的时候,老和尚大叫:“太臭了,我根本受不了。肯定是喜欢你的考官写的。”

    103010这部作品很有意思。物品因质量不同而气味不同。好作品闻起来香,坏作品臭。

    我们没有老和尚的神通,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方法。作为一个每天阅读大量作品,看完之后快速判断的资深编辑,我摸索出了三个基本方法。

    第一个是语言。

    作品的语言就像它的衣服。它的好坏,是否得体,会直接影响到一部作品的具体面貌。

    意大利文学大师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准确是最美的语言。”

    准确的语言,能有效地描述和生动地呈现故事场景。

    卡尔维诺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写道,梅达尔多子爵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一半”的痕迹。"于是仆人们从地里找到了森林,他们看到了一个半切开的蘑菇,一半是石耳,然后一半是石耳,一半是有毒的红耳。他们继续往森林里走,不时看到蘑菇从地里冒出来,只有半个柄和半个顶。”

    这段话使用的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性语言。但是它呈现的是一个非常生动特别的场景,也就是说它有很强的画面感。

    王国维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说,文字分与不分,就是有隔膜的感觉,没有隔膜。比如“水面清圆,风荷一一举”,意思是不分离。

    因为,当你看的时候,你发现荷叶就在你面前。

    因此,准确的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

    过多的修饰,形容词和属性通常是不必要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尽量删去不必要的字、句、段”。

    第二,呈现细节。

    有句话说细节是魔鬼。

    一个非常生动精彩的细节会比长篇大论的描述更能打动读者。

    余华在《人间词话》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正面写饥饿,而是用对比的方式呈现。

    上世纪90年代,农民许三观家里没东西吃。全家人饿得躺在床上,靠忍耐度日。

    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乐毅、乐儿和桑乐。那天晚上躺着的时候,三乐仙受不了了,说爸爸想吃红烧肉。许三观说,好,爸爸给你做红烧肉。首先,我们拿出一块上好的五花肉,把它切成三块,用水浸泡,煮熟,放在锅里蒸……然后乐儿说,爸爸,我也饿了。

    他问,你想吃什么?

    乐说,我也想吃红烧肉。

    他又做了同样的事情,讲述了同样的红烧肉制作过程。

    话还没说完,大儿子乐毅说,爸爸,我也想吃红烧肉。

    徐三观说,你们小孩子怎么能吃红烧肉呢?

    我觉得这个细节比用10万字描述饥饿要好。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判断一部作品好坏的第三个标准是真情实感。真实的感觉是与你的生活、你的经历和你的情绪直接相关的感觉。但是真实的感情很容易被虚假的情绪所驱使。当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就把虚假的感情当成真实的感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自觉

    己的情感、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自我反思。     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有很多表现真情实感的好例子。     小说第一章就写,呼兰河城里有一个大泥坑,城里的所有人都要经过那里,要么绕过去,要么跳过去,要么顺着墙爬过去,也有人冒冒失失冲过去就陷到那里,要找好多人把他抬出来。     就是这么一个大泥坑,从来也没有人想过把它填平,没有人想过,对它做点儿什么。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存在着。萧红说:“我也是走过这个泥坑的那么多人中的一个。”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