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时间:2022-06-2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当你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问长辈,你为什么要结婚?他们大多不会告诉你婚姻的意义,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从1970年到2010年,30岁到34岁的女性未婚比例大大增加。比如,1970年,中国台湾省30岁至34岁的女性中,只有2%的人未婚;到2010年,这个比例接近40%。1970年,30岁至34岁的韩国女性中,未婚者仅占1%左右;到2010年,这一比例也增加到了近30%。可见,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大陆的情况怎么样?1970年,中国大陆30-34岁女性中只有1%的人未婚,2010年,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可见中国大陆30-34岁女性的未婚比例并不高,与印尼和印度相似。
不过这个数据是覆盖农村和城市的全国平均数据。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未婚女性的比例会高很多。以北京为例。2010年,30至34岁的人群中,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未婚。
如果加上学历,2010年,北京30至3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男性有22%,女性有18%未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即使过了30岁,很多人还是未婚。为什么很多高学历女性不结婚?
为什么那么多高学历女性不结婚?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情况。
在美国,1970年,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人中,女性约占40%,男性占60%,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中,女性仅占10%。到2014年,60%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授予了女性,超过5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是女性。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开始超过男性。
这种趋势会导致高学历女性不结婚吗?
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研究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的可能性越大。而且,与我们在中国的传统认知相反,在美国,妻子学历高于丈夫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在1980年,24%的夫妇丈夫的教育程度高于妻子,22%的夫妇教育程度高于丈夫,其余的夫妇教育程度相似。到2010年,29%的夫妇妻子的教育程度高于丈夫,只有15%的夫妇丈夫的教育程度高于妻子。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东亚社会那么多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不结婚?
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婚姻负担”。这个概念本来是用来解释日本的婚姻现象的,但我觉得适用于整个东亚社会。
“婚姻负担”主要是指在东亚的传统家庭中,婚姻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大堆事情捆绑在一起,包括结婚、生子、抚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所以婚姻成为一种“负担”。
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就应该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她们要做大部分家务,还要监督和帮助孩子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这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
很多高学历女性觉得结婚对她们来说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结婚。怎样才能降低离婚的风险?
2017年,我采访了一位36岁的上海单身女性。她告诉我,她父母已经不逼她结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她还没结婚,身边同龄的朋友就已经离婚了。
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登记结婚人数从1985年的831万增加到2016年的1143万,增幅约为38%。中国的离婚数量从1985年的46万增加到2016年的416万,增长了8倍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一年的离婚数量已经快赶上当年的结婚数量了。
怎样才能降低离婚的风险?
许多研究表明,过早的结婚年龄是导致离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年轻人往往对自己不够了解,对自己的另一半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往往有错误的预期。
同时发现,适当推迟结婚年龄是获得稳定婚姻的有效因素。学者们认为,晚婚的人通常更成熟,他们在选择配偶时更少做出错误的判断,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一些研究认为,当一个人坠入爱河时,婚姻的稳定性就已经出现了。
美国一项历时14年的研究探讨了男女在恋爱时对恋爱程度和结婚可能性的认知差异与日后离婚的关系。专家研究发现,恋爱时双方对彼此的喜爱程度相当,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相对一致的预期,这将提高双方未来婚姻的稳定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男女双方都需要花费更多。
时间相处,并且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沟通来维系情感。
总之,不论是找一个爱你的人,还是找一个你爱的人,都不如男女双方爱得一致。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要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婚姻的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切尔林认为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才可以生养孩子,未婚生育是不被认可的。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