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朗月照人


    时间:2022-06-2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朗月照人

    一个人是由一千种邪恶造就的。

    十几岁时,叶嘉莹表现出一颗既有同情心又有智慧的“诗心”。多亏了她的家庭教育。她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叔叔是她的启蒙老师。舅舅给了她一本韵书,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枝……”她十多岁的时候,舅舅让她写诗。叶嘉莹记不得他第一首诗的所有细节,只知道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押韵十四寒。

    王国维曾感叹,“天道造一人百害而无一利。”叶嘉莹一生艰辛却成就斐然,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叶嘉莹从小就经历了民族仇和家庭困难的双重不幸。她一生中很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三次大灾难。17岁丧母让她比大多数人更早明白了生死离别的意义。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到台湾。台湾省当局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小女儿也一度被拘留。政治风暴使她无家可归。那时候,她经常做“不归”的梦。梦里回到了北平老家的四合院,但是所有的门窗都关着,她进不去,只能在外面徘徊很久。她经常梦见和同学们穿过什刹海去看望她的老师谷穗,但她总是在高大茂密的芦苇丛中迷路。

    几年后,她的丈夫出狱了,但是因为长期的牢狱生活,他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为了父亲和两个女儿的学习,她努力维持着整个家庭,尽量做到耐心和冷静。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其中一句“众生造诸恶,亦有抽之机”,如一记耳光。她告诉自己,如果彻底杀死自己的精神感受,就不会再担心了。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战争时代,这真的很有帮助。扔到哪里都不是你能选择的。”她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说诗存在于苦难之中,受苦难之苦,所以“弱”;但是,在苦难中,人们坚持下去,成全自己,是“弱德”。她说她这辈子从来没有主动追求过什么,只是尽力去承受那些不公和苦难。她非常顽强。“无论你把我扔到哪里,我都会在那里,尽我所能,做我该做的事情”。

    1969年,叶嘉莹和他的家人搬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

    "我的烦恼总是接踵而至。"在一次演讲中,她读到了一首诗的引语,“1976年3月24日,大女儿演讲和丈夫永廷同时在车祸中丧生……”她左手拿着讲稿,右手撑在讲台上,沉默了一小会儿。

    “人生有几次,风雨会逼着我来”,还有“把儿子的心都哭出来了,我能怎么办?”。她哀叹命运的不公,反思自己精疲力尽的人生的意义。“我流浪了半辈子,辛辛苦苦维持家庭,可我的大女儿和女婿居然遭遇如此不幸。”

    经过这一轮的煎熬,叶嘉莹恍然大悟,“把一切都建立在小家和小我上,不是最终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她独自走过一大片森林,去中国寄信。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她这辈子“很多事情都没得选”,这是她唯一一次主动去争取。当你走出家门,树梢上仍有夕阳;往回走,天已经全黑了。那天晚上,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对待这一天剩下的时间,“唤起我对衰老的意识”。当时她写了两句诗,包括下面两句:“浪迹天涯哀大哥,何处惜余生。”

    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任教的信,并安排她先在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又应李先生的邀请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放假放假,她就回国讲学。旅行了30多年,直到2014年,

    回想起第一次回南开时讲座的盛况,叶嘉莹还是很激动:“那间屋子比现在还满。”她正走向舞台。学生们坐在台阶和窗台上。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诗,学生们拒绝离开教室,直到熄灯声响起。她写下了“白天谈诗,晚上说话,我和所有同学一起疯”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文革”刚结束,学生们对新知旧学有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承载真善美的诗词。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谷穗先生的讲课风格,“只关注感觉”,采取上帝的所有行动,依靠它们,并注意分享精神感受。

    这是很多学生和老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法。课后,许多学生给她写信。许小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给叶嘉莹,听她的课,“这就是我的生活。”

    始改变了”。     叶嘉莹在诗词教学中投入了深情。每次讲杜甫《秋兴八首》,念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二句,总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泪水涌动。学生钟锦说:“她不是把它(诗词)作为一个客观的学术对象,她是把学术、诗词本身和她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得知她有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她的母校辅仁大学当年在恭王府,师生常在海棠树下作诗。恭王府的工作人员移植了两株西府海棠栽在学舍院子里,满足了叶嘉莹的怀旧之思。     “现在已經完成了。”她露出笑容说,“所以我很高兴。终于有了一个归来的所在。”     叶嘉莹现在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其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