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
时间:2022-06-21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诗人华兹华斯穷困潦倒,以乞讨为生,总是梦想完成他最伟大的诗篇。这是《B.华兹华斯》,奈保尔《米格尔街》的第六篇文章。这篇短篇小说只有七章。在第二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大约一周后的一个下午,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米格尔街的拐角处又见到了他。
他说:“我等你很久了。”
我问:“你把诗卖了吗?”
他摇了摇头。
他说:“我们院子里有一棵很好看的芒果树,是西班牙港最好的一棵。现在芒果成熟了,红红的,果汁又浓又甜。我会在这里等你。首先,我告诉你。第二,我请你吃芒果。”
这段话有两个反常之处:第一,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乞丐是别人找来的,但华兹华斯这个乞丐很特别。他为了谋生牺牲了宝贵的时间,一直在那里等着“我”;第二,乞丐向别人要食物,但这次华兹华斯给了他们食物。你看,不正常吧?
不要低估这种异常现象。自从这一异常事件后,华兹华斯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的乞丐身份开始消失,而另一个身份,孤独者的身份开始出现。也就是说,华兹华斯从一个“诗人乞丐”变成了一个“诗人孤独者”。无论你是乞丐还是孤独者,你都需要别人。
“你把诗卖了吗?”这句话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基础。谁是华兹华斯?一个倒霉的人,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孤独的人,在这样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有人管他吗?他有可以倾诉的人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仔细回顾第一章,很快就会发现,整个第一章都是华兹华斯与“我”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华兹华斯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发现“我”也是一个诗人,和他一样“有才华”。当然是废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敏锐而感性的诗人发现了一件事。那个孩子,也就是“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这种珍贵的同情心在他们第二次见面时得到了印证:一见面,孩子就问,你把诗卖了吗?对华兹华斯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不会了。至此,我们明白了,他在路边等“我”并不稀奇。老人和年轻人在情感上相互吸引。我想告诉你的是,《B.华兹华斯》是一部很凄凉的小说,但它的基调,或者说语言风格,是温暖的,甚至是戏谑的,欢乐的。这真是不可思议。奈保尔的魅力在于他能让冰与火兼容。
第二,华兹华斯没有讨饭,而是在那里等着“我”,邀请“我”。为什么?表面上是请我吃芒果。但我们来关注一下,一向言简意赅的奈保尔是如何突然滔滔不绝,让华兹华斯说了那么多话的。这些话所呈现的,不过是华兹华斯和芒果树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审美关系。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这一段。在我眼里很迷人。一个如此落魄的人如此在意生活中的美好,并渴望别人分享,这很鼓舞人心。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审美是艺术和艺术家的事,其实不是。审美是每个人的事,但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审美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价值诉求,一个体系,一个价值序列。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它的审美欲望、能力和水平。因为贫穷,我们在心理上排斥美,其后果无非两个:一是对美麻木;第二,对美的误判。对美的误判是相当可怕的,表现在智慧美、野蛮美、坚毅美、奴性美、流氓美、谋略美、背叛美、贪婪美。
奈保尔的价值是什么?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贫穷、肮脏、窒息、无望的社会场景,但这种贫穷、肮脏、窒息、无望的生活从来没有真正让人绝望过。正如余华在《活着》韩版序言中所说,证明了“绝望不存在”。它充满了活力,味道和惊心动魄。总之,审美从来没有缺席过。这太重要了。看看华兹华斯。他如此落魄,不能讨饭,却还在乎一棵树的姿态。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