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大师的天才思想
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
“他们的发现通过构建模型来解释市场经济如何与自然和知识互动,极大地拓宽了经济分析的范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获奖感言中写道。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没有一个结论性的答案,但他们的发现让我们更接近回答这个问题,即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今年是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经济学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每10年就会有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2018年看起来真的像是危机年。美国贸易战是在全球掀起反全球化浪潮的手段。但在贸易战和美元升值的压力下,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擅长研究增长的学者,似乎也寄托了人们对当前灰暗时刻的希望。
然而,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思想真的能改变世界吗?
2017年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2002年的卡尼曼(Kahneman)因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而获奖。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在对未来行为进行决策时,不应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上持相反的想法。
如果你买了一张电影票,打算周末去看,不幸的是,周末有重度雾霾,你还会去电影院吗?大概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他们已经花钱买票了,那就去吧,一头扎进雾霾里。如果这张电影票是别人给的,你会怎么做决定?可能很多人会想,算了,不去了,电影票就浪费了,反正又不是自己掏钱买的。
要不要去电影院,理性的判断应该基于电影带来的快乐和雾霾带来的伤害哪个更大。如果你期望从电影中获得的乐趣超过雾霾带来的危害,你应该去电影院,否则,呆在家里。和电影票是自己买的还是别人送的没有关系。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股票市场也是成立的。比如你买了一只股票,结果被套牢了。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我不应该卖这只股票,不然我就亏了。但是否卖出这只股票,取决于你对这只股票未来的判断:如果你预期它会上涨,你就应该持有;如果你预计它会继续下跌,你应该卖掉它。这和你一开始买这只股票的价格无关。
行为经济学也有一个说法叫心理账户。如果你中了一万元彩票,和你一起工作赚了一万元,人们通常会把这两笔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彩票赚来的钱很容易被挥霍,而工作赚来的钱却被小心翼翼地花掉。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彩票来的钱,还是工资,都成了自己资产的一部分,应该没有区别。
你去商场购物,如果你从100元买了东西,砍价后砍掉30元,你会很有成就感,因为你省了30%。如果你买了一件1万元的物品,砍价砍了500元,你会觉得很不开心,因为你只省了5%。但事实上,哪笔交易给你省了更多的钱?当然,第二个。但是这种比例上的差异也会在心理上误导很多人,让人觉得第二次交易的500元根本不值得去争取。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尤金法马,他的著名理论是资本市场定价的有效性。他认为,资本市场的所有信息都会迅速反映到股价上,投资者不可能获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换句话说,如果让黑猩猩向报纸上的股票版面扔飞镖,它们选择的股票不会比基金经理的差。
从历史上看,除了少数有天赋的投资者,比如巴菲特,还有一些内幕交易者,大部分普通交易者真的很难跑赢大盘指数。虽然尤金法玛(Eugene Fama)的有效性假说理论在资本市场早已为人所知,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认真对待这一理论。大家都觉得他是股神,但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被“割韭菜”的命运。
2016年,哈特和霍姆斯特朗获得了契约理论奖。他们都是博弈论的代表。博弈论的经典论述是囚徒困境。把两个犯人放在不同的房间,他们可以沉默,也可以互相放弃。如果两个人都选择自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放弃对方,那么两个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果两人都选择沉默,同时实现对方利益最大化,那么最后的惩罚会轻一些。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天才想法在现实中行不通呢?这可能需要另外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回答,分别是2001年的乔治阿克洛夫和2013年的罗伯特希勒。大约10年前,他们共同出版了一本名为《动物精神》的书。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会在经济世界中做出最理性的选择,但在阿克洛夫和希勒看来,恰恰相反。人是非理性的,只有动物精神才能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许多反常现象。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虽然现在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显学,但经济学家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无论是理性人还是动物人,无论是一个
人还是政府,可能更多都只是将诺奖学者的思想当作理论,而很少付诸实践。真正对我们这个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只有两位没有获得过诺奖的经济学家,一位是亚当·斯密,他的“看不见的手”成为西方经济200多年的精髓。另外一位是凯恩斯,他的“看得见的手”在中国市场依然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