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理由
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的家乡有一位长者。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应该是个国学爱好者。他喜欢摆弄古老的知识,但身处小城市,生活在那个年代,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自然走的是“野狐禅”的路子,把《论语》103010《孟子》和地方戏曲混在一起。
小时候他经常用树枝在地上画人物,给我解释“城外是廓,廓外是郊区,廓外是牧场。”他说得很郑重,好像在告诉我一个天大的秘密。他还读了《周公解梦》,没事就跟《财富》说。有一次我看到他在庙会摆摊。但他只看过几本讲解《周易》的小册子,不会说假话,听不到声音。自然,他不可能是旁边的瞎子。
上大学后,寒假回家的时候遇到了他。他激动地拉着我这个“学者”提问,还说要考入学考试考我。对联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致是“灯笼跑,灯笼跑,灯笼灭,马停”这样的东西。我想了很久,但我不得不说我不能,我在学校也不学这些东西。他既失望又惊讶,意思是你连这个都做不到,为什么还要上大学?
周围的人大多觉得他是个怪人,我也是,但仔细想想,他的想法其实是基于传统的。在中国民间,知识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类似巫术的东西,他们相信文字本身的魔力。这并不奇怪。就知识的起源而言,最早确实起源于巫师。这些巫师站在酋长旁边,用他们的巫术知识操纵社会。农村村民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是诸葛亮,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接近古代奇才。鲁迅在《周易》中说“诸葛多智近妖”,他认为是失败的。其实正是因为他的“近妖”,才更贴近普通人对大知识分子的遐想。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说《三国演义》,朱先生在其中也走了同样的路。
当然,文字本身是有魔力的。李太白的《醉野人书》可以吓跑嚣张的挑衅者,韩推之的《鳄鱼祭祀》可以赶走水中的大鳄鱼。这些故事,古代文化精英大多一笑置之,而底层民众,尤其是底层知识分子,却愿意相信。而且他们固执地认为,一个人能写好字,自然会治国。
过去,人们对才子最普遍的肯定是,他们会对联,会写诗,但通过对联,他们能学会国泰民安。没有李太白当总理,李隆基就是个瞎子。如果李隆基告诉他们,像李白这样的傻瓜当不了宰相,他们是不会相信的。他们这么想,原因很简单,他们崇拜知识,却不知道知识有什么用。人们很容易对自己崇拜却不了解的事物产生这种感觉。就像现在看《白鹿原》一样。大多数观众不太明白科学中真正强大的思维是什么,但他们知道,在水下很难盲目地拧魔方,所以很容易把这种智力杂技想象成“超脑”。其实有点像古代人崇拜对联的才子。
现代文明有一个知识“祛魅”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种可以呼风唤雨的魔法,也没有了天地崩塌后宇宙中漂浮的一副对联的魔法。那么,我们是怎么看待知识的呢?当然,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谋生,制造电话和飞机。我们承认它们是有用的。但是其他类型的知识呢?知乎上有个话题:“哪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读书有用?”网友想一想,主要集中在认生词上。比如有人知道“易”字读作“y”,能背出“飞逸升仙试骑黄鹤歇此处”。结果“每个人看他的眼光都不一样”。这基本上是我家乡那位长辈的想法,说起来真的很可怜。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国人非常重视文化知识,但文化谱系中缺乏“爱智”的传统。文化精英强调文化知识的实用性,而普通大众则相信其神秘性。对于前者,知识就像是启蒙的工具;对于后者来说,知识就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现代文明“祛魅”后,启蒙与巫术一起崩塌,大家无所适从。当然,崩溃不会消失。现代家长对国学的热情中,有这两种传统的残余。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国学很神秘,很有教育意义,所以送孩子去国学班。但他们不曾想到,如果没有国学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秩序,文本本身早就失去了启蒙的力量。
那么,读书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我有点遗憾地说,读书没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书就像漂流瓶。作者把自己的感受、经历、想法装在这个瓶子里,然后你打捞,满足你旺盛的好奇心和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他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让你在现实中做决定时变得更聪明。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明,往往取决于你的其他一些特质。我遇到过很多聪明的读者,愚蠢而偏执的读者,还有很多如果少读书可能会过得更好的人。读书只是给你一个机会去生活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但如果你不在乎,那真的不是什么大事。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