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基因检测能做什么?


    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基因检测能做什么

    1997年10月,一部名为《千钧一发》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影片的情节也让生物学家感兴趣:无数“完美婴儿”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诞生,孩子出生时通过基因检测就能知道自己未来的疾病风险;实时基因检测设备很容易获得。用一根头发和一个手持探测器,就能准确生成罪犯的外貌。

    仅仅20年后,当年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开始变成现实。只需邮寄一管唾液,20天后,你就可以在手机上解码你的祖先信息、基因特征、健康风险、性格特征.在商家的鼓吹下,基因甚至成了可以决定你一生命运的神话。一个

    现在国内大部分消费基因检测公司都把2006年在美国成立的23andMe作为鼻祖。虽然全基因组测试的成本仍保持在数千万美元,但23andMe推出了999美元的消费级基因测试产品。在接下来的10年里,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23andMe的价格不断下跌,最终停留在99美元。

    2013年,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选择切除双侧乳房,因为通过基因检测,她患癌症的风险很高。很多中国人都了解到了基因检测的存在。

    此时国内已经有一些消费级的基因检测企业成立,但由于价格高昂,市场认知度较低。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不断下降,美国行业的新趋势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形成。2015年,国内消费者基因检测企业的成立正式迎来高峰。据鲸力研究院统计,今年,共有55家基因检测服务公司成立。

    在这些初创企业纷纷成立的同时,一些浑水摸鱼者也试图以基因检测的名义分一杯羹。各种基因检测产品,如网瘾检测、早恋检测、肥胖检测等。可以说是准确回应了当下人们的各种焦虑。

    在中国父母对成功的渴望的迫切激发下,“天赋基因”成了最强的“伪科学”。2017年初,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中国的基因检测热。随后,国内多家媒体迅速跟进,进行辟谣。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孙英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所谓“天赋基因”是指一些与智商有关的基因,而智商并不是由单个基因决定的,是由多个基因共同调控的。而体育、音乐等方面的天赋是有一定遗传基础的,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除了“天赋基因”,“单基因”的概念也备受关注。2014年底,一篇关于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周晓琳发现“单基因”的报道传遍网络。据说携带“5-HT1A”基因可以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使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进而影响恋爱成功的概率。

    随后,jiayuan.com声称将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基因配对”计划。很快,就被证明是商业炒作。

    时任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的冯在一次采访中反驳说:“这纯粹是一件娱乐性的事情。基因确实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性格发展、精神状态、后天的环境和经历之间的很多关系也很重要。”

    周晓琳研究员还澄清说,所谓的“单一基因”和爱情状态之间的联系只是一个初步证据。“在5-HT1A对爱情表型的作用机制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不建议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二

    那么,消费者基因检测能做什么呢?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孙英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酒精代谢基因、肥胖基因、癌症基因的检测都有很强的科学依据。”

    但是准确性是基因检测的关键。与医学基因检测相比,消费者基因检测的表现

    由于国内缺乏民族基因数据库,目前国内消费者基因检测的很多项目仍参考国外数据库,分析结果难免出现偏差。WeGene创始人陈刚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目前全球产生的所有基因组数据中,近90%是白种人或白种人的。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基因组学研究成果都是以它们为目标进行优化和解读的。”

    消费者基因检测公司首席执行官郭婷婷是中国科学院认知神经病学博士。在她看来,在人格发展方面,现有的基因检测仍然是一种片面的工具。“一方面,基因只是决定了一部分人,并不能对人产生百分之百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人们能从基因中读出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数据来理清它们之间更多的关系。为了弥补不足,需要通过心理测验等工具来提高测验成绩。

    医学科学

    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争议也从未止息。     2017年,第三届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大会上,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卫紅明确表示,对基因检测在健康管理上的使用持保守态度:“目前,临床数据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两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基因数据量很大,也无法有效指导健康管理。”     哪怕对于市场上颇为流行的肿瘤检测,也存在不同的声音。2018年4月,曾任赛默飞世尔中国区临床市场战略总监的柴映爽,在接受采访时称:“肿瘤与基因关系的基础理论仍然不足,在临床上被认为高度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基因几乎没有。”     而对基因检测的非医学用途的抨击要更激烈些。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黄尚志称:“非医学的基因检测可能会使医学的基因检测污名化,这也是我们现在忧心忡忡并且无能为力的事情。因为非医学的检测,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只要不违反商业监管条例,是没有人会管的。”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