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秘密”
时间:2022-06-20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德国产品的质量来源不是“尖端”的技术,而是社会的整个体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成熟”
对于德国制造业,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高端商品”、“高科技”之类的关键词。其实这是一个不小的认知偏差。
从2017年开始,作为深圳广播电视集团《中德制造》执行总导演,笔者与摄制组的同事们一起,历时近两年,对100多家中德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最终制作出了5部系列纪录片。本片既剖析了德国制造业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和成就。在德国的采访和调研,让我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工匠精神”不一定是“精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即使同样的事情做了一百次,每一次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而且,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上百年。
在德国纽伦堡,有一家专门生产文具的公司,叫施德楼。这家企业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62年。这一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省。
铅笔之类的文具技术含量并不“高精尖”。实德楼的一位高管很坦诚。他说,做文具没有技术壁垒,也不可能特许经营,所以一个企业很难生存百年。“所以,你必须每天创新,做点什么。”
比如,直到20世纪末,很多铅笔公司都没能解决彩色铅笔芯容易断的问题。为了生存,你必须与众不同。如何让自己的彩笔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设计师日夜苦思,然后做各种实验。最后,他们从竹子这种常见的植物中获得了灵感。
“为什么竹子不容易折断?因为它是空心的。”因此,R & amp实德楼的d工作人员制作了一层特殊的白色“铠甲”包裹笔芯,解决了破损的问题,其彩色笔芯的强度提高了30%。
一个品牌的本质只是细节。在另一家名为贝克的碳纤维制造公司,这种震撼更强烈。贝克公司是汽车和无人机碳纤维零件制造业的领导者,许多顶级赛车公司都是它的长期客户。因为结构复杂,很多高档碳纤维产品都是手工制作。
深圳某科技公司派员工去贝克学习如何制作飞机的碳纤维尾舵和尾翼。这些零件的制造需要手工完成。手工制作一般分为裁剪、涂胶、定型三个阶段,其中刷分芯剂是关键环节。德国工业标准非常仔细地规定了这一程序。应该用刷子刷五遍,怎么刷都有标准。
“横刷、竖刷、左右刷,站着后再刷最后一遍。但是国内有些运营商刷三遍可能就不耐烦了。”一位前来学习的中国员工如此说道。
从施德楼和贝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并不是中国人印象中的“高科技企业”,而是拥有百年匠心。德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在为期两年的采访中,《中德制造》摄制组还走访了大量德国现代制造业巨头和高科技企业。比如我们采访了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目前在国内已被美的收购。
但库卡并不全是德国制造,它只能代表一种德国企业,更多的德国制造是由施德楼、贝克这样的公司组成的。
它们更像是一些“现代作坊”,充满了工匠精神。他们的技术和创新传承了上百年,排在价值链的顶端,长期占据——的高端市场而低端市场可能被中国企业或其他竞争对手瓜分。
他们是国际管理界长期流行的术语“隐形冠军”。“隐形冠军”的概念是由著名管理大师、德国教授赫尔曼西蒙提出的。“隐形冠军”的创新不一定是高科技,但一定是有价值的
德国的“隐形冠军”主要是中小企业,他们主要做两件事。首先是为普通消费者生产产品,用中国流行的话说就是2C(ToConsumer)的“冠军”。这些“冠军”就是细分市场的“王者”。这些市场不一定“高”,但有持续稳定的需求,比如文具、手工碳纤维或者伐木用的电锯。
EOS是德国的一家增材制造公司,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的3D打印。这家公司的人说,作为一个中小企业,成为戴姆勒、西门子等大企业的供应商,是一个“辛苦但幸运的乙方”。
努力就是大客户对产品的议价能力高,力求完美。幸运意味着大。
客户会带来稳定的订单,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企业才有不断研发和创新的空间。
比如,这家公司这几年就一直在专攻一个问题:一台客车的3000多种部件,到底有多少适合用3D打印?目前,研究人员已拿下400多种。
从“隐形冠军”的第二个角色可以看出,在德国的工业体系中,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已形成一种和谐生态。大企业面向全球市场,为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订单,中小企业则充当最优质供应商,双方互相提携,共同发展。
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很大程度分担了大企业的研发成本;二是中小企业创新上的分散决策,经常给崇尚集权的大企业带来灵感和创意。
这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和谐生态,正是德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秘诀之一。有统计显示,在德国汽车产业链中,80%的创新由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来做,剩下的20%才由大型车企自己完成。职教是“生态系统”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