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科学理论等于正确理论吗?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功利主义的科学观有哪些局限性?请看科学史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论坛上回答这些问题。对科学的误解在中国非常普遍。
我先说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对科学常识的误解。其实这些误解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是哪个被教廷烧死的。当然是布鲁诺,但为什么布鲁诺会被烧死?过去我们以为是因为他传播了“日心说”,实际上布鲁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死的。当他在600年被烧死时,“日心说”是一种法律学说。
比如谁向比萨斜塔扔了一个铁球?根据后来发现的伽利略手稿,伽利略想证明重的东西和轻的东西同时落地。他确实做了这个实验,但实验结果很奇怪。他发现重的东西结束得更慢,而轻的东西结束得更快。我们知道,因为空气阻力,应该是重的东西先落地。所以事实是,伽利略确实扔了球,但是实验结果很奇怪,没有证明他想证明的东西。
还有,苹果砸到牛顿了吗?苹果落地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吗?其实早在开普勒定律出来的时候,万有引力定律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因为苹果砸了牛顿才想到的。那么苹果掉下来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空穴来风。到了晚年,牛顿告诉他的粉丝,早年他家的苹果砸到了他,于是这个细节被写进了他的传记。我不知道他是老糊涂了还是在讲故事或开玩笑。
简而言之,中国的许多这些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从一个故事流传到另一个故事。说哥白尼或者伽利略是被教会烧死的不就像说曹雪芹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吗?如此低级的错误被广泛传播,说明对科学的误解在中国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一些“高级”的误解。
比如一般认为科学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这样对吗?不会没事的。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一个理论在某个阶段是正确的,但后来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新理论可以使旧理论部分正确,但不是绝对正确。
和牛顿力学一样,诞生时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但有了相对论,就成了局部正确的理论。还有,因为哥白尼的伟大学说“日心说”,我们很容易丑化哥白尼3354托勒密“地心说”的对立面。实际上,“地心说”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之一。它结合了数学模型和天文观测,是标准的科学理论。因为不能否定“地心说”,接受“日心说”,所以说“地心说”不是科学理论。今天我们知道宇宙没有中心,所以“日心说”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如果宇宙没有中心,就不会有地球的中心或太阳的中心。
比如科学家是不是无聊的专家?其实科学家一点都不无聊。很多科学家都很感性,多才多艺。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玻尔不仅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还是著名的足球运动员。1922年,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玻尔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当时是哥本哈根大学足球队的守门员。它是科学的舶来品,而不是“本土产品”
这些误解都是小的,还有一种误解是大的。这种误解与文化有关,属于观念上的误解。
中国人最常见的误解是“科学”和“技术”没有区分,用“技术”代替“科学”。比如在现代汉语中,一提到科学,就很容易称之为科学技术,这表明了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表明了我们的头脑中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我们总是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特别是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杠杆,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实现某种宏伟目标的手段。所以科学的工具化和工具化是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实际上,科学从它的起源出发,它的基本精神是为了科学而科学。科学是一种独立的理论发展方式,科学的起源不是为了满足某些实际应用。
为什么我们对科学有这样的误解?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是,科学是舶来品,不是中国的土生土长。“科学”不是古代汉语固有的词,而是日本学者翻译过来的词。爱因斯坦说,现代科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形式逻辑思想,一个是来自近代的实验思想,所以科学真正起源于希腊。
希腊人是怎么看待科学的?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为了科学而追求科学,而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纯科学
粹是为了知识本身而设立的。以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为例,有一个学生跟他学了几天几何后就问,老师,我们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脾气一贯很好的欧几里得勃然大怒,说:“我怎么会教你有用的东西?我教你的完全是无用的东西。”在欧几里得看来,越是无用的东西越是纯粹、越是高贵,越是真正的科学,所以希腊人把无用的、自由的、纯粹的科学视为真正的科学。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身没有独立的地位,读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孝顺父母,为了光宗耀祖,最不济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是把读书作为达成更高目的的手段,而缺乏超越功利主义的精神。
第二个原因,和中国近代接受西方科学的历史有关。西方的科学是随着两波西学东渐的浪潮进入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