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传说与平民逻辑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希腊神话中,美女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回特洛伊。婆家勃然大怒,召集远近邻居,乘船到巴黎家门口,又喊又杀,不把奸夫淫妇叫出来绝不罢休。如果这件事放在今天报纸的社会版,只是一篇《美妻子红杏出墙,大伯子怒讨公道》;电视新闻上,就是老阿姨们一边织毛衣一边摇头,评论说世道越来越差,人心不老。
但当故事背景充斥着十万希腊精英和斯凯岛门前十年的等待,故事厚重到可以作为《伊利亚特》的脊梁,无愧于百代欧洲文学基础的评价。
中戏早就明白这一点。在著名的《失空斩》中,诸葛亮在西城前设下空城计,你直视前方,诸葛亮和司马懿却在城上上下下,胡言乱语。对于不明真相的人来说,你说是两个农村老男人对街喊脏话争牛粪,他可能会信。然而,博学的向导却说,司马懿身后站着四个举旗的人:这是十五万兵。顿时,场面变得肃穆起来。
莎士比亚和大仲马的高明之处:明明是在讲一些凡人的爱情故事,用了很多老百姓的逻辑,却因为有了皇亲国戚、英雄、宰相、祖父的名字,故事就有了很大的吸引力。比如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看起来是一对恩爱的男女,但因为他们在爱情中赌上了罗马的权威和欧洲的未来,所以突然变得非常浪漫。
金圣叹批评《三国演义》,说几个地方行军打仗像儿戏。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中国自古以来大部分言情小说的共同技巧:你总喜欢把朝政当成日常生活,身边只有一个软耳皇帝,一个吹枕头的宠妃,一个奸淫的老乡下丈夫,一群贤臣。法院像过家家一样,做了决定。
言情书,要不是“十几匹马,一匹马就走,十万大军大败”,都是“追到一半,一枪走火,伏兵出来,两路夹攻”。皇帝下令召集所有的官员想出一些点子,比如忠臣谏,昏君不从,问刀斧手在哪里,拖出斩首等等。古代皇帝如何治国,军队如何调动,宰相和御史的适当职位有哪些?很少有虚构的作品真正谈到它。反正一张嘴就说一个巨大的数量级,让人头晕。对曹感兴趣的郎之妻,顶多是冯梦龙的市民艳情小说选题;但如果曹公是丞相,统率83万大军,在漳河立了一个铜雀台迎击二乔,这个故事就一下子不可能由罗贯中来写了。
所以,有天赋的史诗或历史剧作家都有这样一个绝招:他们从来不负责普及历史,只对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有关爱恨、贪婪、恐惧、愤怒、悲伤的故事安排适当的表演,再赋予宏大的背景,自然就会引人入胜。一个小姨子的反击,如果加上十万人和特洛伊,可以变成《伊利亚特》。一个傻子一个人跑步,踢足球,打乒乓球,因为被开玩笑地和美国历史的神话联系在一起,所以变成《阿甘正传》。
所以,王子带领万人远征十年,走三万里路给公主一百船玫瑰,是史诗般的爱情;而男生一天花三里路送一朵玫瑰给女生的,大多是有暗恋的初中生。
所以传说中的美女,胜过长生不老的普通男女。但如果去掉累积的数量级、头衔和鲜艳的语言装饰,传说和日常生活其实是一样的,纠结于一些最简单直白的感情(爱、恨、贪婪、焦虑、恐慌、喜悦、悲伤和希望)。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