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 奋斗能改变命运吗?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未来30年将会是什么样子
在淄川,逝者如斯夫。顺着时间的河流,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未来30年的几个关键词:
1.收入。中国人均收入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只是时间问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左右,中国人均收入将超过12055美元的门槛,成为高收入国家。
2.衰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乃至深度老龄化社会是大势所趋。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到2025年,中国将有至少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
3.能量。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预测,石油需求高峰将在2040年左右到来。能源格局的调整势必搅动全球政治经济。
4.人工智能。根据《生命3.0》的作者物理学家梅奎兹塔马克(Mayquez Tagmark)的调查,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相当于人类智能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将在2055年左右甚至更早出现。技术奇点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到来。过去30年中3个最重要的驱动力
如何判断未来趋势?我的想法是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什么是慢变量?比如天气预报可以告诉你有台风即将登陆,海面上会有大浪,但是光看天气预报是无法知道海面有浪的真正原因的。天气是快变量,而月亮和太阳是慢变量。
西北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教授是观察慢变量的大师。他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电比电子计算机更重要。
很多普通的东西,就是这么革命。比如,如果你有一座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城堡和一套21世纪的公寓可以选择,你会选哪个?当然是21世纪公寓。这座中世纪的城堡虽然宏伟,但与其他建筑没有互联互通,没有供水、排水、电灯、电话和Wi-Fi。
有了电和家用电器,女性的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从而可以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了电,就会有电梯。有了电梯,可以建摩天大楼,人们可以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密集。城市化将带来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这反过来将延长人口的预期寿命。
戈登教授的想法鼓舞了我们。如果观察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发展,只需要看三个最重要的驱动力:工业化、城镇化和科技创新。过去中国只有第一产业,就是农业。工业化带动了第二产业,城镇化带动了第三产业,科技创新改变了所有产业的面貌。
在这三大动力下,中国发展迅速。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收入水平过了一定门槛后,消费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价格。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催生了中国的“市场红利”。然而,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落后。然而,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是大胆和先进的。
未来的全球竞争就像铁人三项,一场比赛的结束是下一场比赛的开始。我们能继续吗?你能拿到第一名吗?这取决于未来的变量是什么。一股未来不可忽视的力量
发展核心技术当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自己真正的优势。
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加大。现在降低成本越来越难了。如果没有办法继续降低成本,中国企业还有什么创新优势?
2018年我至少看到了两个小趋势,中国的两个红利。第一个奖金是工程师奖金。1997年和1998年,中国遭受了东亚金融危机。因为害怕失业,中国的大学开始扩招,招收更多的大学生。结果大学四年,我发现找工作很难。我该怎么办?研究生扩招。所以最后,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被严重低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二个好处是巨大的市场。我们可能会带来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高铁。想一想,高铁的核心技术最初不在中国,在欧洲和日本。中国为什么会成为高铁国家?因为只有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
说到底,治理全球空气雾霾的核心技术一定在中国。不管是挪威人还是奥地利人发明的,他们想出来也没用。那个地方没有雾霾。印度有雾霾,但是他们负担不起。
未来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技术,一定会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
因此,恩格斯说,社会需求推动了10多所大学的技术进步。在我看来,社会的需求对技术的推动甚至超过了100所大学。为什么社交焦虑?
西方社会讲一代人,往往以二三十年为时间单位,而中国人往往以10年为单位。社会变革影响了每一代人的性格。“60后”略显世故,“70后”更务实,“80后”最疲惫。
“90后”稍显轻佻。
我们感觉差别很大,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长,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一人群称为“坐上快车的人”。
“坐上快车的人”会相信一些共同的观念:经济增长会一直持续下去;经济增长能够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下一代人的日子一定会比上一代人过得更好;个人靠努力奋斗一定能改变命运;要重视子女的教育,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改变命运”指的是只要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最好的工作是指在金融机构工作或在政府部门工作,前者收入更高,后者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