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

    消失的占领


    时间:2022-06-19  来源:  作者:[db:作者]  浏览次数: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背了2000部民法典。但是我一毕业,民用电报行业还没开始工作就消失了。我的职业教育完全白费了。”

    消失的职业

    这是作家蔡骏在知乎的一个话题下给出的答案。50年前,中国的电报业还处于黄金时代。在这条曾经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许多像蔡骏这样的电报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知道了全世界的电报代码。

    随着电报时代的结束,电报人消失了,但这只是一个缩影。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2015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年版相比,2015年版减少了205个职业。据《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传统职业,而30年前。技术迭代是职业消失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职业被技术的更新所取代。

    当民用电报业务还很繁荣的时候,一条重要的信息经过电报员的编码和传输后,可能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对方。

    电报员通常手腕上戴着手表,他们可以走得很快。因为在电报行业,时间就是金钱,操作的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时限规定。

    在电报大楼里,24小时运转的传送带就像是工厂车间里的流水线。上面的电报单根据紧急程度标有不同颜色的小纸条,对应不同的操作时限。红色的是紧急的,蓝色的是政务,黄色的是最紧急的。

    有时他们需要通宵加班。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电报多到需要用麻袋装。大家都急于把消息尽快发给对方,堆积成山的信息无非就是问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是否平安。

    2017年6月15日,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正式宣布关闭。虽然该地区的其他地方仍或多或少象征性地保留了电报服务,但它通常用于军事或其他特殊用途。真正的民用电报早就被这个时代抛弃了。

    除了电报,BP机曾经是最常见的通讯工具。那个时候,手机是奢侈品,买不起的年轻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BP机并不便宜。那时候一个普通人的月薪可能只有600元,但是一台BP机可能要2000元。

    BPs的流行催生了一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比如BPs操作员。与电话不同,BP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它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出信息,没有娱乐功能。通过BP机和别人联系,要通过话务员。

    因为接线员一般都是女性,所以也被称为“传呼小姐”。这在当时是比较热门的工作,月薪能达到800元。每天,他们坐在接待处,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

    “你好,你好,请帮我传呼XXX。”打电话的人报了自己的座机号码,传呼小姐马上帮忙传呼对方的BP机。

    对方接到电话后,要就近找电话接听。在电子邮件和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沟通的过程是如此的曲折和漫长。

    随着私人座机和手机数量的增加,使用BP机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就大众娱乐而言,在电视普及之前,阅读报纸是人们最好的消遣。说到报纸,就不得不提当时的拾字人。拣字工是印刷时代的职业。在激光照排技术出现之前,人工拾字器是报纸和书籍排版印刷的唯一方式。

    每天编辑部的稿子一送来,拣词员的工作就开始了。他们站在四面被铅字架围起来的局促空间里,左手拿着文稿,右手熟练地从不同的铅字架里取出对应的字,放在托盘里,就像一个正在吃药的老中医。

    只是挑词的过程不可能像吃药那么慢。一千多字的稿子,他们十分钟就能看完。

    要排好“我的祖国”这几个字,他们可能要先在东边取一个“我”,再在西边取一个“德”.每一帧都有很多字体大小不一的字符,遇到“的”“了”这类常用词,帧上的字符就多了很多。

    挑词不仅快,而且准,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拣字员在整理一版文章交给编辑校对时,如果发现错别字,就得用小钳子小心翼翼地把错别字夹出来,再插入正确的字。有时候要重复几次。消失的从业者在哪里?

    它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类型也就消失了。占领消失了,但从事占领的人还活着。这些人都去哪里了?

    有人承认,有些职业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转型了。毕竟本质上,一个职业满足了一种需求。职业会消亡,但人们的需求不会。比如古代就有专门在长途贸易中运输和押运货物财产的押运机构。如果这些押运员能活到现在,他们可能已经成为光荣的快递员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15版和1999版中

    对比中,数量变化最显著的是农业类的职业,其职业细类从1999年的135种直线下降到2015年的52种。传统的农民,一大部分离开农田,选择了进城打工。还有一部分,虽然已经脱离传统的农民身份,但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农业行当。比如曾被新华社报道的农民辛建英,就从传统的下田干农活的农民,转型成为一名“无人机飞手”,她掌握了操控植保无人机的专业技能。在这背后,是新的技术对旧的职业进行的升级改造。     另一种转型的方向是职业的细分化。在“精致”成为消费时代主流价值的今天,曾经划分粗略的职业分类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比如,在30年前,你只要会炒菜,就能当一个厨师,但今天人们吃饭,或许要找专门的烹调师、甜品师、糕点烘焙师、营养配餐师等。

本文来自华纳娱乐文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上一篇 下一篇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